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针灸如何治疗失眠
2023-08-23 16:45:11
作者:黄海胜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某女,74岁,初诊(2023年07月12日),因思虑、忧郁导致失眠2月,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均无疗效。睡眠不酣,伴心悸,健忘,容易出汗,面色少华神疲,脘痞,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不寐,属心脾两虚。

治法:补气养血。取手少阴、足太阳经穴和背俞穴。

处方: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等为主穴。脾俞、三阴交健脾益气养血,心俞、神门养心安神定悸,使气能化血,血能养心,心能藏神,则睡眠可佳。按上方经穴运用针灸治疗5次见佳兆,精神渐复能安稳入睡,二诊按原方继续治疗5次以尽余氛。

注:治疗期间嘱调摄精神,节喜怒,畅情志,消除紧张和忧虑情绪,保持精神愉快和安宁。睡前用热水泡脚,并可按摩涌泉、太阳、百会等穴位以助入眠。

您了解不寐吗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每10-12人中就有1人患失眠,欧美国家中患病率高达35.2%,我国目前失眠症的发病率达10%-20%。随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失眠症的患病率将继续攀升。

不寐,即失眠,通常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的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及某些精神病早期见失眠诸症等。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如情志失常、劳逸过度、病后体虚以及饮食不节等,影响营卫阴阳的运行,导致心神不安,引起不寐。警惕不寐背后可能掩盖着的重要疾病。并伴有明显情绪低落、过度悲观、过度敏感、过分焦虑等。

您属于不寐的哪个类型?

不寐的病性有虚实之分,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根据中医四诊,不寐(失眠)有以下类型:

①心脾两虚型: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②心肾不交型:心烦不寐,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渴咽干,心悸盗汗,健忘梦遗,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质红或舌尖红,苔少,脉细数。

③心胆气虚型:虚烦不寐,寐则多梦易惊醒,胆怯恐惧,心神不安,终日惕惕,遇事易惊,处事多虑。舌质正常或淡,脉弦细。

④肝郁化火型:急躁易怒,不易入睡,多梦易惊,胸胁胀满,善太息,口苦目赤,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⑤痰热扰心型:心烦不寐,噩梦纷纭,易惊易醒。脘腹痞闷,口苦恶心,饮食少思,头重目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⑥心火亢盛型: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疮,尿短赤疼痛。舌尖红,脉数有力。

⑦胃气不和型:夜卧不宁,不能入睡,脘腹胀满,甚或胀痛,时而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或不畅。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针灸治疗不寐的机理

失眠的形成和加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机能紊乱,发病常有明显的心理情绪因素,与性格也有关系。不寐主病在心,养心安神是针灸处方的重点。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辨明归属,以协调脏腑,标本同治。运用针灸治疗通过疏肝、健脾、和胃、补肾等,达到脏腑协调,心神自安的目的,因此取效迅捷。

不寐的预后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快速发展与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失眠的困忧,并对失眠缺乏重视与关注,失眠也是人体发生严重病变的开始。

不寐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因病情轻重不一,预后亦有差异。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者,治疗难以速效。如果病因不除,或治疗不当,容易产生情志病变,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甚至转变为郁证,导致自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当引起重视。长期不寐,也容易引起心血瘀滞,导致胸痹、心悸等。

通过中医针灸技术进行治疗或预防,能更好的改善睡眠质量,远离疾病。中医针灸具有方便、费用低、无副作用、易接受、疗效好等特点。

不寐的预防

第一:重视病因防治,改善睡眠环境,调整饮食起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消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

第二: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并讲究睡眠卫生。

第三,合理食物。实践证明,龙眼肉、大枣、莲子、百合、荔枝、山药、牛奶、豆浆、银耳、鹌鹑、黄花鱼、芹菜等食物,均具有良好的助眠作用。

不寐的调护:

1.调摄精神,畅情志、节喜怒。

2.劳逸结合,有弛有张。

3.积极消除紧张、忧虑情绪,保持精神愉快和安宁。

4.睡前不饮茶、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5.睡前不看刺激性、影视节目、书刊等。

6.睡前用热水泡脚,并可按摩涌泉、太阳、百会等穴位以助入眠。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