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主要是骨的连续性、完整性遭受破坏,其主要表现为青紫、肿胀、畸形、疼痛、骨擦音、功能障碍等,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进而引起一系列局部或全身反应,会威胁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所以对于一些骨科护理的基本知识,你需要有所了解。
如何进行现场急救
抢救生命:骨折常伴有其它组织及脏器损害。如有窒息、呼吸困难、大出血等情况,必须在现场进行抢救。
止血和包扎:如果有创面,可以使用消毒纱布或者是使用最干净的布料来包裹。如有伤口流血,应进行止血带、压迫包扎进行压制。并做好记录,每隔40~60分钟放松1次;以使局部血液循环正常,组织有轻微的新渗血为宜。
固定、制动和转运:)对于疑似有骨折的患者,可以使用夹板、木板等固定治疗;对于疑似有脊椎骨折的病人,要尽可能地减少活动,在运输过程中采用滚动式或平托式,而患有强直脊髓的病人,则要在颈部的两边加垫固定。
如何进行护理
促进神经循环功能的恢复:防止并纠正休克,按医嘱输液,输血,应迅速控制大出血并使其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加强室内温度及身体的保温,促进微循环的恢复。选择适当的体位,以利于血管的回流,体位应视骨折部位、程度、治疗方式及是否有其它伤害而定。休克患者采用平躺姿势;肢体浮肿时应按医师指示,用枕套或悬挂物将患肢抬高,应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水肿;但如果怀疑是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患肢应尽量不要超过心脏水平,否则会对患者的血液供应造成一定的损害。患肢在制动后,将其固定于正常位置;采用牵引方法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时,患者应采用外展式内旋式,脚踝固定,以免压迫导致足下垂畸形情况。观测患者呼吸、意识、尿量、体温、血压、脉搏、末梢血流量,比如皮肤温和颜色、骨折远端脉搏、毛细静脉充盈时间、是否有肿胀和运动功能异常等。
疼痛护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疼药,同时要密切关注其疗效和副作用,可以通过局部冷敷、抬高受伤肢体等物理方式来缓解疼痛,通过按摩热疗和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痉挛造成的痛苦。
预防感染:定期检测患者有无感染征象和体征,当患者的温度、脉搏显著升高时,往往提示有感染。如果骨折部位的疼痛缓解后继续恶化,或者出现剧烈搏动性的疼痛,皮肤红、肿、热,伤口有脓汁流出或有臭气,需要立即向医生汇报。强化创面的卫生,严格按消毒方法清洗创面,并替换辅料,保证辅料干燥。如果没有禁忌证,可以经常改变体位,以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
功能锻炼:早期帮助病人进行上肢、下肢、股四头肌有节律地收缩和松弛运动,以改善局部的血流,帮助组织的恢复。到了后期,可以鼓励患者进行支撑臂、伸屈膝关节等运动。每天进行不定期的运动次数,一次10分钟,从无疲劳感开始,再慢慢加大运动的次数和时间,让身体慢慢适应,直到身体机能完全康复。由于患者无法在住院期间彻底康复,因此在出院前要对患者进行各种相关的指导,这样可以使患者在出院后能够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功能康复。
对于骨折患者,要针对不同的骨折部位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情况下,病人要卧床休息,进行局部的制动,避免出现骨折端发生移位,而骨折的地方要经常消毒和清理,避免出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