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多数患者为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出现故障引起的机体炎症症状,临床多数患者为感染发热。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0.0℃为高热,>40.1℃为超高热。护理干预对于发热影响较深,能够控制发热病情转归,减少用药次数。
饮水及食物的护理
告知患者发热是一种以消耗为导向的症状,发作时代谢增加,消耗体内大量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增加饮食摄入。同时因为该症状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体内的消化液分泌情况及肠蠕动情况降低,则导致进食后无法及时被吸收,在这时需要保持饮食的高蛋白及高热量等营养素的给予,还需优先食用流质及半流质食物,减少消化时间,尽快为身体提供能量。
还需要保持饮水量3升左右,预防发热消耗体内水分但未及时有水分补充而产生的脱水,还可促进病毒排出体外。若患者无法自主饮食,则需要为其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输液等形式确保饮食跟上疾病发展。若患者并发脱水则需要对出水量进行评估,再实施补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症状及体温的护理
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疾病早期症状,如皮肤泛红、食欲欠佳、没有精神等,若出现以上情况应当提前就医。
为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常规来说4天4次就足够了,在高热及超高热时需要每隔4个小时进行一次检测,在进行降温半个小时后再测量一次,直到患者退烧3天后,若体温稳定且呼吸、脉搏的变化正常后证明发热已退。
对患者的尿量、体质量实施监测,记录其出入量,对体液平衡实施监测。为患者进行血尿化验,观察其电解质、白细胞计数情况,了解发热原因。
环境和患者身体的护理
对患者的穿衣情况进行观察,查看其是否因衣服穿得太多或太少导致的发热,为其科普正确穿衣、盖被的方法,预防以上情况发生。
若患者出现寒战症状,则需为其进行保暖处理,方便散热。
观察室内温度及湿度是否利于养病,发热导致体温增加产生寒战时,室温需要调高一点。同时需要保持病房内光线柔和、安静利于养病,控制噪音,促进其休息。引导患者注意休息,发热使新陈代谢提升,增加体能消耗,又由于患者食欲不佳则导致其此时较虚弱,增加休息时间能够使其新陈代谢水平降低,有利于体能恢复。该病症患者的唾液分泌降低,口腔内较为干燥,口腔内残留的食物可能造成细菌的繁殖,但由于维生素不足和身体抵抗力降低,也会引起肺炎和溃疡,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清除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干燥。由于该病患者在退热的时候出汗比较多,需要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随时擦汗,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换衣服和床单预防患者穿潮湿的衣服引发其他的病症。
为患者进行保温护理,患者体温在39℃以上才进行降温,有局部冰敷、全身冷疗等方式,若物理降温没有效果才实施药物降温,在用药时需要遵守医嘱,掌握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及适应证。
如果患者出现幻觉、躁动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家属对其实施陪护,需要实施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在床上加围栏,若有必要,则需给症状严重的患者加约束带及使用镇静剂实施症状控制。为了防止患者自己咬伤舌头,需要将舌头拉出,同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必要时辅助吸氧。疑似感染的患者需要在感染确诊之间实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