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多因交通意外、高空坠落、暴力击打、自然灾害等事故导致,损伤部位在脑部,可损伤神经功能,其病残率与死亡率较高。有统计表明,颅脑损伤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发生率是70%,多和身体其他部位损伤共同存在,病死率非常高。颅脑损伤起病较急,危害性极大,病情变化速度快,对临床救治有很高要求。
维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损伤发生后,患者多伴有口鼻腔出血、颜面部出血、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均可诱发误吸,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道通气受限,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既往统计发现,呼吸道阻塞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颅脑损伤死亡原因中占71.4%。若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处于昏迷状态,难以及时反馈自身症状,其呼吸道状态容易被疏忽,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救治服务时,需第一时间检查患者的呼吸道状态,及时清除在呼吸道中滞留的分泌物、呕吐物,解除呼吸道阻塞症状,预防呼吸道气体交换不足;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清除分泌物及呕吐物的同时,要将患者头部转移到一侧并维持这一体位,方便分泌物、呕吐物顺着口角流出,预防误吸及呼吸道梗阻;若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需及时将下颌部位抬起,或在患者口腔中放置口咽通气管,预防舌根后坠对呼吸造成阻碍。还需及时为患者提供持续高流量吸氧,维持人体正常呼吸功能,缓解躯体缺氧症状,减轻颅脑损伤。在条件准许的情况下,需及时提供气管插管正压给氧,改善躯体氧供状态。
稳定循环系统
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重要脏器损伤、大量失血的表现,所以循环血量不足,容易发生休克等症状。接诊患者或到达事故现场后,需第一时间为患者创建静脉血管通路,数量不少于2条。及时利用血管通路输注补液,输入液体循序进入人体循环,可有效补充血容量,有效改善循环功能。但在液体输注过程中,还需做好监测工作,预防脑水肿加重及肝肾功能损坏。若患者存在颅内压升高、频繁呕吐以及剧烈疼痛等症状,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需及时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迅速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改善脑水肿,还需增加吸氧浓度,有效纠正脑缺氧症状。部分患者单纯应用甘露醇难以有效改善脑水肿症状,且伴有脑血管痉挛症状,应在常规滴注甘露醇的同时,早期合理应用尼莫地平,有效改善脑水肿及脑血管痉挛症状。
迅速止血包扎
部分颅脑损伤患者存在头部创伤,具有严重脑外出血表现,需及时进行伤口处理与加压包扎,及时给予敷料覆盖伤口,有效固定敷料,达到止血目的。加压包扎可有效保护伤口,预防感染,压迫止血、预防休克、控制病情等作用,有利于出血部位早期预后,还有利于患者搬运转移。
病情准确评估
颅脑损伤对临床救治有很高要求,损伤程度不同,所用治疗方案也存在差异,患者的预后情况也不一样。为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良好预后,需将患者安全转运到相关检查室中,辅助患者尽快完成临床体格检查与影像学诊断,全面评价患者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在密切监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功能等基础上,尽快安排患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颅内血肿的存在,明确颅内血肿含量、具体位置,及时发现脑水肿、脑挫裂伤的存在,辅助临床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时制定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早期安排患者接受治疗,迅速处理颅脑损伤与颅内血肿。
术前有效处理
部分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十分严重,在抢救室时已经发生脑疝,需迅速静脉滴注250ml浓度20%甘露醇,静脉推注40mg输尿,暂时性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减轻脑损伤。若患者病情比较危急,可前移损害控制性手术,在急诊室抢救室内进行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之后,立刻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完成开颅手术,保证手术效果,预防患者病情继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