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骨折护理这些细节家长必须知道
2025-09-18 00:00:00
作者:黄淑芳 林曼青 黄健强
作者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

儿童骨骼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骨折特点与成人存在本质差异,护理时需针对性调整策略。以下从骨骼特性、愈合机制、护理重点三方面解析儿童骨折护理的特殊性,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骨骼特性:柔韧性与生长潜力决定护理方向

青枝骨折与生长板保护:儿童骨骼因含水量高、软骨成分多,骨折时常见青枝骨折,即骨骼弯曲未断,或出现生长板损伤。对于这类骨折,应避免过度固定,例如上肢青枝骨折使用弹性绷带固定即可,不宜使用刚性石膏,以减轻对生长板的压迫。倘若生长板受损,就得每3个月复查一次X光片,密切监测骨骼发育情况,防止出现长短腿或角度畸形。

骨膜厚度的优势:儿童骨膜比成人厚且血供充足,骨折后能快速生成骨痂,愈合速度比成人快30%~50%。不过这也有隐患,若过早拆除固定,比如石膏未满4周就自行取下,骨痂未完全钙化,易导致二次移位。所以家长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控制固定时间,不能因孩子哭闹要求放松固定就轻易妥协。

自我矫正能力的利用:2岁以下儿童股骨骨折允许1~2厘米短缩,前臂骨折允许15度以内成角,因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但若超过阈值(如股骨短缩>2厘米),需通过牵引或手术干预。家长需定期记录孩子患肢长度,复诊时提供给医生评估。

愈合机制:营养与活动需精准匹配

钙摄入的“适度原则”:儿童每日需800~1000毫克钙,但过量补钙不可取,例如每天喝超过500毫升骨头汤,可能引发便秘、血钙升高,还会抑制骨骼吸收钙。正确做法是优先从食物中摄取,如牛奶、豆腐、小鱼干等;同时补充维生素D,可通过每日晒15分钟太阳或吃蛋黄、深海鱼来促进钙吸收;此外,要注意避免高盐饮食,因为盐分增加会使钙排泄增多。

疼痛管理的“阶梯方案”:儿童对疼痛耐受度较差,在骨折护理中要避免滥用止痛药,可采用疼痛管理阶梯方案。受伤48小时内,第一步用冰袋裹毛巾冷敷患处,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第二步通过讲故事、玩玩具等方式分散孩子注意力;若疼痛未缓解,第三步遵医嘱按年龄和体重剂量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同时要注意,严禁揉捏患处或热敷,以免加重肿胀。

功能锻炼的“分阶段进行”:儿童骨折后康复需尽早开展且严格分阶段进行。早期1~2周主要做肌肉等长收缩,如握拳、抬腿(不弯曲关节);中期3~4周开展关节被动活动,由家长辅助屈伸手指或脚趾;后期5周后进行抗阻力训练,比如用弹力带练习握力。若孩子抗拒锻炼,家长可将锻炼游戏化,例如比赛谁握拳更快,以此提高孩子的配合度。

护理重点:预防并发症与心理支持并重

皮肤护理的“防压力性损伤策略”:儿童皮肤娇嫩,石膏固定后需每2小时检查边缘是否摩擦皮肤,并在骨突处(如肘部、脚踝)垫棉花。若发现皮肤发红、水疱,需立即用纱布包裹患处并就医调整石膏。

心理支持的“三步沟通法”:骨折后儿童易因疼痛和行动受限产生焦虑、退缩行为,比如拒绝下地活动、过度依赖家长。此时家长可采用心理支持三步沟通法:先共情孩子情绪,表达理解其因伤口疼痛而害怕;接着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治疗,如将石膏比作超级英雄铠甲;最后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如当天用健侧手画画,次日尝试坐轮椅外出,逐步重建信心。

复诊的“黄金时间窗”:儿童骨折存在复诊黄金时间窗,需每2~4周复诊一次,重点通过X光片查看骨折对位及骨折线模糊情况,对比健侧肢体长度判断生长板是否受损,并检查关节活动度。若错过复诊,可能引发畸形愈合或导致功能障碍,家长务必重视。

结论

儿童骨折护理需兼顾生理与心理需求,既不能因过度保护延误康复,也不能因急于求成造成二次损伤。家长需与医生建立长期沟通机制,定期记录康复数据(如患肢周长、活动范围),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记住:儿童骨骼的再生能力是优势,但科学护理才是将优势转化为康复成果的桥梁。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