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常规:身体健康的“侦察兵”
2025-10-09 00:00:00
作者:​韩璐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血常规是临床最基础的检验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帮助医生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有20多项,经常会有很多箭头,但也无需过度恐慌,其实很多指标是没有重要意义的,可能连医生也很少看。

血常规有三行最重要:第一是白细胞数(正常值4-10 109/L),白细胞是体内负责免疫的细胞,可以与病毒、细菌及肿瘤细胞对抗;白细胞低表明免疫力下降,增高大多提示感染、炎症,如果异常增高可达到100-1000 109/L(正常值4-10 109/L),需警惕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白血病AML等)。当然,某些疾病如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出现三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低的现象。

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能是细菌感染,严重感染外周血可能出现幼稚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能是病毒感染。幼儿期淋巴细胞比例要高于成人,因此如果老年人持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要警惕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二是血红蛋白(正常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150g/L 新生儿180-190g/L),贫血严重程度(单位:g/L):大于90为轻度贫血,60-90为中度贫血,60以下为重度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10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7-34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这三项是为了帮助判断贫血的原因。如果不贫血,单独有箭头是不需要考虑的。

第三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可以通过形成血栓,并与凝血机制共同作用,起到止血的作用。血小板过低会有出血风险,过高则易形成血栓。以下疾病会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多:铁缺乏、切脾、外科手术、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疾病、转移癌、淋巴增殖性疾病等,持续性异常增高需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1)生成不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受到化疗药物、放射治疗、苯等化学物质的影响。(2)破坏过多:包括免疫因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血小板;感染:病毒(如 HIV 、水痘)、细菌感染;药物:抗生素、抗癫痫药、肝素等,可能引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3)血小板消耗增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创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或功能异常,使血小板在脾脏内过度滞留和破坏。

检查血常规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单纯血常规检查无需空腹,但若同时检测血糖、血脂等项目,则需空腹。其次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进而释放肾上腺激素、皮质醇等激素导致白细胞数量增高,另外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会使血液浓缩,使血细胞计数假性增高。最后还要告知医生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凝药)可能影响结果,需提前告知医生。

   当出现贫血、感染、出血倾向等多种疾病时,医生都会开具血常规检查,但是检验结果只能代表此次采集的标本结果,人体状态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例如白细胞有昼夜节律,在清晨最低,午后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上午低,凌晨3时最高。检验科内也运用不同型号、不同试剂的仪器对标本进行检测,因此血常规结果有轻微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血常规是发现疾病线索的侦察兵,不能仅凭血常规确诊疾病,需要及时咨询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进一步诊断。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守护身体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