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解析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思路
2025-09-26 00:00:00
作者:​邱承智
作者单位:内江市中医医院 脾胃脑病综合科(消化及神经)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为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嗳气、胃胀、吞咽不畅等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胃酸分泌过多、食管黏膜屏障受损等因素相关,治疗多以抑酸、促胃动力药物为主,但长期服用易出现耐药性与副作用。而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将胃食管反流病归为 “吞酸”“嘈杂”“胃脘痛” 等范畴,核心病机指向 “脾胃升降失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

要理解中医的治疗思路,首先需明确 “脾胃升降” 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核心地位。中医认为,脾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能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濡养全身;胃主降浊,负责将食物残渣与浊气向下传导至小肠、大肠,最终排出体外。脾升胃降相互协调,构成了消化系统正常运转的 “动力系统”,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便会引发气机紊乱 —— 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或胃气壅滞难以通降,浊气就会逆行向上,裹挟胃酸、食糜上犯食管,进而出现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

从临床实践来看,“脾胃升降失常” 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常与饮食、情志、劳逸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是首要诱因,如长期嗜食辛辣、油腻、过甜食物,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常,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胃气郁滞,升降失司;情志失调也不容忽视,现代人群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状态,易致肝气郁结,而肝属木、脾胃属土,肝气过旺会 “木克土”,干扰脾胃的升降功能;此外,年老体弱、脾胃气虚,或久病耗伤脾胃之气,也会使脾的升清之力不足、胃的降浊之力减弱,最终引发浊气上逆。

基于 “脾胃升降失常” 这一核心病机,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思路可概括为 “调升降、和脾胃”,并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个体化施治,常见方法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针对肝气犯胃型患者,此类患者多伴有情绪急躁、胸胁胀痛、嗳气频繁等症状,治疗需以疏肝解郁为主,兼顾和胃降浊。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搭配陈皮、半夏、枳壳等理气降逆之品,通过疏解肝气、畅通气机,恢复胃的降浊功能,从根本上减少浊气上逆。临床中,这类患者若能配合情绪调节,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治疗效果会更显著。

二是“健脾益气、升清降浊”。适用于脾胃气虚型患者,其症状多表现为反酸、烧心反复发作,伴有胃胀、食欲不振、乏力、大便稀溏等,治疗需以健脾益气为核心,通过增强脾的升清能力,带动胃的降浊功能。常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其中党参、黄芪、白术可健脾益气,茯苓、山药能健脾祛湿,配合少量枳实、厚朴理气降浊,形成 “升清” 与 “降浊” 的双向调节,改善脾胃功能。

三是“清热化痰、和胃降逆”。针对痰热互结型患者,此类患者多因长期饮食辛辣油腻,导致湿热内生、痰浊阻滞,表现为反酸灼热明显、口苦、舌苔黄腻等,治疗需以清热化痰、和胃降浊为主。常用方剂如温胆汤、左金丸,黄连、黄芩可清热燥湿,半夏、竹茹能化痰降逆,再搭配煅瓦楞子、海螵蛸等制酸护膜之品,既能缓解反酸烧心的症状,又能清除胃肠湿热,防止病情反复。

此外,中医治疗还注重 “治未病” 与生活调理的结合。在病情缓解期,建议患者规律饮食,避免过饱、过凉、过烫及辛辣刺激食物;餐后避免立即平卧,可适当散步促进胃排空;同时保持心情舒畅,减少肝气郁结对脾胃的影响。这些措施能辅助药物治疗,巩固 “脾胃升降平衡”,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较于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中医以 “脾胃升降失常” 为核心的治疗思路,更注重从病因层面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通过恢复脾胃的生理平衡,实现 “标本兼治” 的效果。对于长期受胃食管反流病困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或许能提供新的解决方向。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