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流国际机场的抵达口掌声响起。资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师陈波,作为中国(四川)第21批援佛得角医疗队成员,圆满完成为期550天的援外医疗任务,载誉凯旋。院党委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手捧鲜花等候,一句“欢迎回家,你用坚守诠释了医者担当!”道尽了医院对这位“白衣使者”的崇高敬意。从主动请缨远赴非洲,到在资源匮乏的异国他乡救死扶伤,再到成为中非友谊的桥梁,陈波用初心与坚守,书写了一段跨越山海的医者传奇。

主动请缨
“作为党员,我该去最需要的地方”
2023年8月,资阳市人民医院接到援佛得角医疗任务的通知。正在外地进修的肝胆外科医生陈波,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国家需要的时候,就该去最需要的地方。”回忆起当初的决定,陈波的眼神坚定而从容。
经过严格筛选,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陈波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为了尽快适应援外工作,他投入近半年的脱产葡语培训,从零基础开始刻苦钻研,不仅掌握了日常交流用语,还深入了解佛得角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只有先听懂患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陈波说。

2024年4月30日,他告别亲友同事,随医疗队抵达佛得角首都普拉亚,来不及调整时差,便迅速投身于当地的医疗工作中。初到普拉亚,当地通用的克里奥尔语与所学葡语差异较大,语言障碍成为工作的第一道难关。“每天下班我都会跟着当地同事学几句方言,用英语和肢体语言辅助沟通,慢慢就找到了默契。”凭借这份执着,陈波很快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
巧克难关
“没有器械,我们就自己造”
佛得角的医疗条件远超陈波的预期:医疗器械老旧匮乏,药品种类有限,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漫长,甚至连最基本的腹腔穿刺引流管、负压引流袋都供应不足。“刚开始确实很棘手,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陈波没有退缩,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智慧破解难题。
没有腹腔穿刺引流管,他就用大留置针自制;没有负压引流袋,就用手套或矿泉水瓶改造。不仅如此,由于当地医疗资源紧张,陈波这位肝胆外科医生,还不得不“身兼数职”,接诊糖尿病、胃肠疾病、甲乳疾病等各类患者。“每天下班都会抽时间学习其他科室的专业知识,既然来了,就要尽全力满足当地民众的就医需求。”凭借这份担当,陈波迅速从专科医生转变为全能的“全科医生”。
2024年11月,卡车司机João因糖尿病合并坏死性筋膜炎就诊,右足从踝部到足背已呈紫绀色,脓液浸透纱布。“医生,他们说你是中国来的专家。”João的信任让陈波倍感责任。病房里没有专业清创设备,只有镊子、刀片和纱布,他顶着职业暴露风险反复清创。João疼得攥紧床单,却还打趣道:“像在刮烂鱼鳞吧?”这份乐观深深打动了陈波。
治疗期间,João又突发登革热,血小板骤降,陈波在他掌心画体温曲线,用图形密码传递医嘱。经过三个月17次清创、5次药敏调整,João的创面终于长出肉芽,新植皮瓣完美存活。出院时,João张开双臂拥抱陈波,递上写着中葡双语“兄弟”的便签:“是你给了我重新走路的机会!”
2024年下半年,患者Lugas因腹膜外脓肿辗转求医无果,当地医生建议行开放手术。“您放心,病灶清晰,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陈波耐心解释,坚持采用导管穿刺引流方案。术后一周,Lugas便痊愈出院,他在感谢信中写道:“陈医生的专业与坚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中国医疗队!”
授人以渔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力量”
“援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真正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这是陈波始终坚守的理念。在佛得角期间,他不仅完成了873台外科手术,治疗1500余名患者(其中危急重症37人),还把“传帮带”作为重要任务,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医疗经验。
他通过专题讲座、手术示范、病例讨论等方式,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外科基本操作、感染防控、术后管理等知识,引入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优化围术期管理,推动建立规范化交班制度。“陈医生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科学的诊疗思维。”当地外科医生安东尼奥说。在陈波的指导下,普拉亚中心医院的外科诊疗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陈波还积极参与医疗队组织的义诊活动。2024年5月18日,在佛得角国家体育馆开展的首次义诊中,他为当地民众提供专业诊疗服务,普及健康知识。“每一次成功的治疗,每一个患者的微笑,都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陈波在随笔中写道,“我们不仅是医生,更是中佛友谊的使者。”援非期间,他累计为271余名民众提供义诊服务,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好与关爱。
大爱无疆
“这段经历是一生的宝贵财富”
550天的援非历程,陈波收获的不仅是佛得角共和国颁发的荣誉勋章,更有跨越国界的情谊与内心的成长。他学会了在网络受限的环境中享受宁静,在慢节奏的生活里沉淀思考,更被当地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
“医学不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信任的传递、理念的分享与中国医疗精神的海外延伸。”谈及援非感悟,陈波深有感触。在艰苦环境中,他重新体悟到外科的本质——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有限资源下的理性取舍与人文关怀。与当地及古巴医生的跨文化合作,让他收获了超越语言的团队默契;患者们的微笑与拥抱,让“援非”从工作任务升华为人心相通的情感纽带。
如今,陈波已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却始终难忘在佛得角的日日夜夜。他表示:“只要有需要,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踏上援外之路,因为这是一名中国医生的责任与担当。”(秦文雯 本报记者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