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测方法,不仅可以对一些疾病做出科学的临床诊断,同时也可以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预后效果等作出科学判断。但是在具体的尿检过程中,尤其是尿液样本的采集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便会直接影响到尿液检查结果。因此,尿液检查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也成了很多患者和家属们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什么是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不仅是泌尿系统病变的初步判断方法,同时也是全身代谢和循环等各个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反映形式。在尿液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尿常规检查。目前的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尿液的颜色、气味、透明度、尿比重、化学成分分析以及有形成分分析等。这里的化学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尿液中的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尿胆原、胆红素、酮体、葡萄糖、蛋白质和酸碱度等;有形成分主要包括尿液中的微生物、结晶、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等。
二、尿液检查能诊断出什么疾病
尿液检查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都可以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下是几种尿液检查结果所对应的疾病情况:
(一)如果尿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白细胞和细菌,则患者很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二)如果尿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则患者存在肿瘤的风险性很大,同时也可能存在其他疾病或者是外感染等情况。
(三)如果尿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较多蛋白,则患者很可能患有肾病。
(四)如果尿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患者很可能存在糖尿病。
三、尿液检查的注意事项
(一)在进行尿液检查的前几天里,患者的饮食应尽量保持清淡,不要吃油腻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应戒烟戒酒,且尽量避免服药,这样才可以有效保障尿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相应的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二)尿液检查最好选择晨起之后的第一次小便,因为小便在夜间会出现浓缩现象,这对于一些疾病的检查和诊断更加有利。
(三)在尿液样品的采集中,最好选择中段的小便作为样品,且采集量应控制在10ml及以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降低尿液样本的污染情况,使检查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四)在尿液样品的采集过程中,最好应使用医院提供的一次性尿杯或收集器,尽量不要使用自己携带的器皿,这样也可以有效降低尿液样品被污染的情况,保障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五)女性患者做尿液检查应避开月经期,以免血液混入尿液样品中影响到检查结果;同时应在检查之前做好外阴和尿道口的清洗,避免尿液样本受污染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六)男性患者在尿液样品收集之前一定要清洗好包皮,不可出现污渍,以免对尿液样品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到尿液检查结果。
(七)尿液检查之前最好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尿液稀释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八)在尿液样品收集好后,应立即送检,不可让尿液静置时间过长,否则会使其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检查结果异常。
(九)在具体的疾病诊断中,应尽量多做几次尿液检查,并与其他的检查项目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相应疾病的科学诊断。
在具体的尿液检查过程中,如果患者收集尿液样品的方式不够科学,便很容易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为防止此类情况发生,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明确尿液检查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并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尿液样品的收集。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获得到足够科学、准确的尿液检查结果,从而为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