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糖尿病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
2023-03-03 15:33:40
作者:吴伯军
作者单位:成都新华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其在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在近年来,该疾病具有年轻化趋势。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若得不到及时诊治,长期存在高血糖,则可引起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尤其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并呈“爆炸式”增长。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有着庞大的数量,也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现阶段,糖尿病患者无有效治疗方法,多以药物治疗为主。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临床上的降糖药物可分为两类,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基肽酶-Ⅳ(VDPP-Ⅳ)抑制剂等。药物选择应基于Ⅱ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来考虑。此外,患者的血糖波动特点、年龄、体重、重要脏器功能等也是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联合用药时应采用具有机制互补的药物,以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胰岛素治疗:短效胰岛素可用于静脉滴注治疗酮症酸中毒等重症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一经诊断,目前仍需终身皮下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可用胰岛素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有下述几步方案。

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或部分失效患者,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并于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1~0.2U/kg,监测血糖,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U~4U;每日早晚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4~0.6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优点是方便,减少午餐前注射的不便利,但午餐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可以采用餐时 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使用糖尿病药物的注意事项

若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采用预混胰岛素联合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可促进脂肪、蛋白质及糖原的合成,患者每日可注射1~2次。但患者在服药后往往出现食欲降低、恶心等问题,甚至部分患者伴还随有呕吐、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多数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若用药超过7日,症状未得到缓解,应立即停止联合用药,并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应该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来选择药物。

若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骨质疏松,如果服用泼尼松类药物,会引起骨折或者股骨头坏死,尤其是股骨颈骨折。若采用利尿药物,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及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剂量应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合适的剂量,一定要坚持适度治疗。若合并有高血压者,动脉硬化血压降的太低,将直接影响脑血管及冠状动脉的灌注,甚至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故应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及时停药,千万不能长期用药,否则容易出现其他并发症。最后,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者,其记忆力减退、听力及视力较差,药物标记不清晰,导致老年人依从性较差。应简化老年者的治疗方案,耐心向患者解释,若有必要填写简单的说明,便于患者记住,同时,应像患者家属阐明服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让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糖尿病患者用药种类较多,且各有优缺点,在治疗中难免发生药物混淆及滥用情况。因此,采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评定,从而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