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的摄取是维持其生长发育、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一,而在儿童的不同阶段,营养摄取的关注重点内容有所不同,以下将对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各阶段儿童的日常营养所需以及营养指导重点内容进行分析罗列。
一、新生儿
新生儿的主要营养来源只有母乳喂养以及人工喂养两种方式,一般来说母乳和奶粉中皆具有新生儿所需的大部分营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氨基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在满月前新生儿阶段内,小儿一般不需要其他辅食喂养,但由于新生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以及新生儿父母喂养知识了解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小儿常易发生吐奶、便秘、胀气、打嗝等现象,所以在保健指导方面主要应从这类新生儿常见喂养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科普讲解,具体包括哺乳时间、哺乳频率、哺乳量、乳房护理、乳头护理、哺乳后新生儿体位等,总的来说从医疗保健角度仍应建议选择母乳喂养作为主要喂养方式,可适当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或相关科普数据,告知新生儿父母母乳喂养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便秘、腹泻、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二、婴幼儿
婴幼儿时期一般指24月龄以内的小儿,此阶段内一般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阶段为6月龄以内的婴幼儿,该时期仍应以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混合喂养为主要喂养方式,直至满6月龄后婴幼儿进入第二阶段,可逐渐添加辅食,辅食的形式应以软烂泥状食物为宜,如胡萝卜泥、肉泥、蔬菜泥、米糊等,辅食中不宜添加糖、盐或其他调味佐料,同时辅食制作后应少量制作,每次制作后立即喂食,不应隔餐、隔夜、隔日喂食,而在辅食的营养结构选择中,应以含铁量丰富的食物选择为宜,整体上辅食添加原则为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细到稠;而在实际辅食添加过程中,婴幼儿配合度具有个体差异,如对辅食接纳程度较低的小儿,需要从多方面细节处促进其接纳效果,具体包括喂食环境、声音,避免在开启电视、音乐或周围放置玩具的场所进行喂食。
三、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时期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为2~3岁之间的饮食转换期,该时期内小儿应逐渐将辅食喂养结构转变为常规饮食结构,转换期间注意常规饮食制作时的色香味搭配,确保儿童能够被常规饮食所吸引,但不应过度添加调味剂,主要以儿童喜爱的饮食形式,如趣味造型、颜色丰富为宜;待儿童饮食结构基本转换完毕后,日常饮食的营养搭配即成为饮食的重要关注项目,由于生长发育需求,在热量需求计算中,儿童所需营养摄取量应大于正常成年人,同时各食物类型之间的转换与搭配应合理,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学龄前儿童营养摄取量构成为蛋白质摄取600mg、铁每日摄入12mg、钙摄入800mg、锌12mg、维生素A500个单位,总体单日热量摄取宜以1300~1700kcal为基础范围。
四、学龄期儿童
儿童步入6岁的学龄期后,由于日常活动量以及思考学习所需能量的增大,在饮食结构上应进一步增加营养摄取量,但在此阶段内,家长与儿童常易陷入饮食误区,儿童会要求摄取一些高热量非健康食物,如油炸类食品、高糖饮料等这类食物不仅营养构成欠佳,同时可能进一步挤压儿童每日蔬菜水果或其他高质饮食的摄取量,长期可能造成儿童肥胖,所以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家长也不应放弃或忽视儿童日常营养摄取的健康搭配。
由上可见,从新生儿至学龄期儿童的营养需求各有不同,且重点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儿童保健工作中,需要提醒儿童家长,需各阶段重点内容作为主要指导工作,在新生儿、婴幼儿时期较为单一营养摄取方式阶段内,细节性的指导是重点,当儿童进入学龄前、学龄期后,日常饮食的营养搭配、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指导则取代细节成为营养保健的重点内容,原则核心实为围绕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调节饮食与生长所需之间的搭配与生长速度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