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是临床中较为多见的外科疾病,病因常见交通事故、跌落、跌倒、工厂事故或暴力事件等,属于危重症的一种,在治疗上根据个体病情可选择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如下将从护理角度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罗列临床护理中重点以及易被忽视的问题。
体位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无论手术治疗与否或术前术后,对于颅内压的稳定与要求皆有严格要求,所以需要在活动、体位等方面进行综合管控,同时辅以血压等基础体征监测协调控制颅内压,另一方面,出于对压力性损伤与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在体位护理上需要多方面考量。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治疗方案为亚低温治疗 镇静 甘露醇脱水 类固醇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与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控制患者平均动脉压<90mmHg,所以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体征需要持续动态监测,颅内压的监测使用颅内压监护仪,连接光纤探头,使用头架将监护设备及探头局部固定,患者在安装置放颅内压监护设备时需要采取0°平卧位,确定设备固定良好后根据个体情况取头高足低位,床头抬高幅度选择10~30°之间的范围进行动态指标测验,测验数值包括脑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脑动脉舒张期末值血流速度、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脑动脉搏动速度,10°、20°、30°每个床头抬高角度分别测验一次,联合心电监护仪检验所得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的床头抬高角度,一般来说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为0°(平卧位)。
在确定患者体位基础选择范围后,需要配合其他并发症预防原则进行细节处理: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严格制动要求,长期卧床加上体位限制范围,压力性损伤发生概率同步上升,所以气垫床的使用十分必要,气垫床压力在白天可选择强压力状态,夜间调整至弱充气状态,有助于患者调节日夜休息节律,另外应在各皮下脂肪层薄弱处、关节处以及压力摩擦较大侧下方使用水垫或软棉垫缓冲局部所受压力,包括臀部、肘关节下方、足跟踝关节、肩胛等处,每隔30~60min将软垫更换至对侧下方,并对局部皮肤进行评估,如有伴随颅脑损伤共同存在的局部体表损伤,需要额外增加护理管理措施,对每天对损伤部位清洁换药,使用软垫阻隔局部损伤皮肤直接受压。
气道护理
由于损伤部位的不同以及合并伤、合并症的不同,患者在呼吸道方面的维护与治疗也有所不同,临床一般多见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两种,但无论是哪一种辅助通气方式,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皆可见明显呼吸道分泌物积存、无法自主排出的情况,所以负压吸痰是日常基础操作的一项内容,但临床应用中护理工作者需要提升对自我防护的重视程度,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流程进行操作不仅是对患者的积极救治责任态度,也是自我防护的保护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吸痰次数上应纳入患者每日出入量计算中,避免过度吸痰导致的体液出量过多,对于气道分泌物过于粘稠难以吸出的患者可使用雾化设备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改善分泌物粘稠度。另一项容易被忽视的护理项目是口腔
清洁护理,常规口腔清洁操作一般为每日两次,但多数患者的吸痰操作是经口腔-气道吸痰,所以口腔环境的清洁程度与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并发症高度相关,所以在日常口腔清洁护理时需要提高操作重视程度。
由上可见,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重点以及容易被忽视的两项内容分别为体位护理以及气道护理,虽然在护理理论上均有良好的应对策略,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均存在操作隐患与潜在风险。所以关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需要从核心理念出发,围绕重点护理项目,以细节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的方式实施于患者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