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就是平时老百姓口中的“心梗”,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在临床上心肌梗死通常发病急且凶险,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脏持续性缺氧和缺血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当出现心肌梗死时通常伴随猛烈且长时间的心前区憋闷感或者压榨性疼痛,部分不典型的可表现为上腹痛、下颌、颈部、背部上方等放射痛,易漏诊或误诊。若未能快速识别,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心肌梗死的危害
心肌梗死常见的危害分为以下几种:
一、心衰 在心肌梗死的后遗症中,心衰属于常见情况。人体一旦出现心肌梗死,其心脏某个部分的肌肉会完全坏死,失去原有的机能,此时心脏舒缩能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导致心脏“泵”功能减退,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累气短等。此后心脏需重新进行整合与调节,从而产生较大变化,其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变化为心脏扩大,从而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减退。人体出现心衰后会给人体功能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是心功能达到三级时,人体在日常生活严重受限,稍事活动即有胸闷憋气的感觉,当出现四级心功能时,休息状态下都感到心累气紧及呼吸困难,无法平躺睡觉,仅能半卧位进行休息,而且不可从事体力工作。
二、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来势汹汹,十分容易引发猝死。当梗死面积大,就意味着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多,心肌细胞坏死后可导致心脏乱跳或颤动,导致血液无法泵出而到达全身,甚至发生心脏停止跳动,而引发猝死。
三、心律失常 心脏能正常跳动是因为心脏有其独有的传导系统指挥心脏按节律跳动,当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坏死,心脏传导系统也受到损伤,失去正常功能,不听从“总指挥”窦房结的指令,从而出现各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人体能感觉到心悸、胸闷等不适,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占多数,甚至出现室颤威胁人体的生命。当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坏死心肌组织代谢产物聚集,电解质紊乱等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四、机械性并发症 人体在出现心肌梗死后,虽然能通过医学救治挽回一条生命,但心脏会因为心肌坏死,导致某一部位的心肌变薄,其厚度与正常心肌部分不一致,而心脏收缩所产生的压力依旧会传达到该部位,长期如此容易造成心脏室间隔出现穿孔、心脏破裂以及因为心室壁往外突出,产生室壁瘤。当前的医疗水平虽然较高,但救治心脏破裂患者时难度极高,需进行紧急外科手术。室壁瘤则容易造成血栓,从而引发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的预防
一、预防三高 临床上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在此之前皆具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高血压以及糖尿病,三高属于引发心肌梗死的常见因素,因此在预防心肌梗死时,应先预防三高。对于患有三高的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吃药,控制血压、血脂以及血糖,防止因为病情恶化而诱发心肌梗死。
二、合理饮食 在预防心肌梗死时,饮食也十分重要,在日常饮食中应贯彻低脂、低盐、低糖、高优质蛋白的原则,适当补充维生素,多吃质量合格的水果蔬菜,适量饮用一些奶制品,定量食用豆制品和坚果,减少对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的摄入,贯彻少量多餐的原则。
三、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具有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通过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燃烧体内脂肪,减少血液中的垃圾和脂肪,防止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血管的弹性。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能够锻炼心肌能,改善心脏功能状态,促进心肌代谢,可有效提升防止心肌梗死的效果。若已患有心血管疾病,则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可进行大量的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