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检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但多数患者仍对核磁共振检查一头雾水。关于磁共振到底有没有辐射的问题,一致是患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因为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做核磁共振检查时总有很多患者会担心:核磁共振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核磁共振到底有没有辐射呢?
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也叫磁共振,人体内有大量的水分,每个水分子中都有两个氢原子核,核磁共振就是利用磁场内无线电波与体内氢原子核共振的作用成像的。所以,核磁共振的“核”并不是核辐射的“核”,而是氢原子核的“核”。这些氢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吸引下发出信号并输入到探测器中,产生的信号经过计算机的复杂运算后,把人体的内部运动转换成图像显示在屏幕上。
核磁共振可以检查的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四肢及关节,由于核磁共振可以显示组织的层次结构,因此对病变的诊断具有绝对优势,比其他影像检查更容易发现一些潜在病症。
核磁共振的优缺点 核磁共振无放射线损害,能够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并且成像清晰,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无伪影干扰。另外,对软组织及实质脏器有极好的分辨力,因此,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核磁共振对脑、脊髓、肝脏、肾脏、脾脏、胰腺、前列腺、泌尿生殖系统、乳腺、骨关节与肌肉等部位病变有绝佳的诊断功能,但对肺部的检查比X射线和CT检查略逊色;对胃肠道的病变的敏感度不如内窥镜检查;对骨折的诊断方面不如CT及X线平片。
核磁共振的设备检查空间通常较为封闭,并且扫描时间长,噪音大,所以有部分患者因恐惧不能配合完成检查;还有一些人因为核磁共振价格贵而选择CT检查。但有些疾病无法通过CT检查精准诊断,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病变、头颈部肿瘤、原发性心肌病等。
核磁共振到底有没有辐射 其实,核磁共振是一种完全没有辐射的检查。在临床上,核磁共振已经广泛应用于胎儿产前检查,检查过程中,器材不会侵入人体内,也不会产生电离辐射,所以对人体的组织不会造成损伤,是非常适合健康检查的影像工具。磁共振收集的信号是原子核电子在磁场中震动变化的信号,和大家想像中核辐射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电离辐射。即使是有辐射风险的X线和CT检查,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也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需过分担心和恐惧。
核磁共振检查前注意事项 金属物品不可带入检查室。如:硬币、眼镜、手表、项链、钥匙、发夹等,如果衣物上有金属配件,也需取下。女性在做核磁共振时常常被要求脱下内衣,因此,检查时尽量穿棉质衣裤;有的化妆品和指甲油里也含有金属,所以检查当天也尽量不要化妆。这都是因为核磁共振机器磁场强大,可以轻松把金属物品吸走,还会令金属产生热量。
受检查者体内不能有金属植入物。在核磁共振机器的强大磁场下,可能会使如: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动脉瘤夹、人工耳蜗、胰岛素泵等重要物品失效;如果是假牙、避孕环等,则需要提前询问医生是否可以检查。
高烧患者禁止检查。在高温状态下做核磁共振检查可能会使体温升得更高。
患者如果身体有纹身要提前向医生说明。因为核磁共振检查可能会对纹身产生影响,使患者感受到发热、疼痛,甚至灼伤皮肤。
幽闭症患者、不能很好配合的幼儿。核磁共振机器是一个封闭的大机器,在检查过程中会发出巨大噪音,并且需要的时间较长,可能会产生应激反应,造成影片出现模糊。
检查过程中,应保持平躺,呼吸均匀,身体不要有任何移动,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妊娠未超过3个月的女性不可以做核磁共振检查。因为怀孕的前3个月,胎儿还未成型,可能会因磁共振期间产生的噪音和热量受影响,因此,建议妊娠3个月以后再接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