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其是生长在患者球结膜上的结膜组织增生,严重者会出现肥厚的水肿和大量充血在球眼结膜上,甚至有失明的风险,为避免病情蔓延,应及时就医诊治。下面就眼睛“翼状胬肉”是什么病?如何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做如下分析。
什么是眼睛“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因长相和昆虫翅膀相似而命名,其是受到外界刺激所引发的一种结膜慢性炎症性病变、组织增生,结膜生长方向出现异常所导致的。翼状胬肉会对泪膜的稳定性带来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泪膜功能出现紊乱。同时该病患者还会出现干眼症、眼红、眼痒、眼痛、流泪、异物感、畏光等症状,而且胬肉的牵拉极易引发散光,影响视力。
眼睛“翼状胬肉”的有效预防措施
生活方面。其一,在户外活动期间,应尽可能规避阳光、风沙、烟尘的过度刺激,尽可能少去空气污染严重、粉尘重的地方,注意眼睛保护;其二,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卫生,如有结膜炎、沙眼症状,需及时点眼药水治疗;其三,注意规范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
饮食方面。其一,注意清淡饮食,禁忌食用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吸烟、不喝酒;其二,多食用一些有效治疗和预防干眼症且能消除疲劳用眼的食物,如韭菜、菠菜、各种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其三,可食用一些如橘子、小白菜、菜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其四,钙能消除用眼紧张问题,所以可以食用一些如虾皮、绿叶菜、豆类等钙含量丰富的食物;其五,蛋白质是细胞组成的主要成分,所以应适当多补充动物内脏、鱼虾、禽肉、瘦肉、肉蛋奶类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眼睛“翼状胬肉”的非手术治疗
1.抗感染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翼状胬肉治疗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阻碍纤维细胞的正常生长,多用于在胬肉术后时期达到预防手术复发的风险。而同样较为常用的一类治疗药物还有非甾体类固醇药物,其可以选择性地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会对前列腺素合成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抑制胬肉组织浸润性生长,减少术后复发概率,同时还能防止激素类药物导致的高眼压等风险,在现今应用得也比较广泛。2.抗代谢药物治疗:为有效抑制局部新生血管可以使用抗代谢药物,避免其向角膜缘生长,以达到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有效防治术后复发概率的效果。一般在术中使用丝裂霉素等药物,在棉片上进行浸润,但应避免在孔膜暴露区域,将时间把控在3分钟以内,然后再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彻底,防止发生巩膜溶解的问题。针对存在术后复发风险的患者,可以点眼代谢药物,进而来阻碍结膜纤维组织增生实现防治术后复发的目的。
眼睛“翼状胬肉”手术治疗
现今翼状胬肉的治疗主要以翼状胬肉切除改良术居多,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转移术。同时,借助角膜干细胞再生能力的优势,能够抑制新生血管长入,确保能够迅速覆盖角膜缺损部位,防止术后复发。在手术过程中,将正常角膜缘肝细胞处结膜组织进行切取后,将其放置在巩膜覆盖区暴露,其相比于传统术式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大大降低预后复发概率。除此之外,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治疗方法还有翼状胬肉联合羊膜移植术,其羊膜抗原性不显著,可以促进产生多种生长因子,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新生血管,能够对角膜屏障功能进行重建,降低术后复发的概率。该手术的优势为取材较为广泛,特别适用于青光眼病患以及手术创面较大且结膜取材受限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