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的出现和个人饮食习惯、心理状态、消极情绪以及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存在密切关联性。伴随着经济水平、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消化道疾病患病例数也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早癌依次是胃癌、结直肠癌以及食道癌三种,上述疾病在早期临床症状均不太明显,且患者对其重视度较低,以至于临床漏诊率相对较高,倘若患者未及时接受科学有效的治疗,等待疾病发展到中晚期阶段,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近年来,内镜技术被广泛使用于临床诊治中,为消化道疾病发现、诊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化道早癌
消化道早癌作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类型,其肿瘤病变只是出现在黏膜层部位,未对黏膜下层带来浸润影响,所以肿瘤细胞并不会伴随着淋巴结而出现转移。随着人们生活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消化道早癌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因为消化道早癌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显著,可能会被患者忽视,以至于错失黄金治疗时间。大多数患者在疾病确诊时疾病已然发展至中晚期阶段,不仅提高了疾病治疗困难程度,而且还对病患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所以在消化道早癌治疗过程中,应该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以往临床诊断消化道早癌通过会采取常规胃肠镜检查方式,尽管能够有效诊断疾病,但是在诊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误诊或者漏诊等不良情况。近年来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内镜被广泛使用于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中。与常规胃肠镜相比,内镜可以清晰直观地表现患者消化道病灶部位的实际状况,并且还能够对疑似活体组织直接采样活检,立足于病理学检测环节上诊断消化道早癌,可明显提高疾病诊断的精准性。
胃肠镜检查
常规胃肠镜检查。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或者半卧位姿势,对其咽喉部位局麻,将胃镜放置在患者胃部位置,对其食管与胃部实际情况进行观察,随后指导与帮助患者保持侧卧位,对其肛门开展常规清洗消毒,将肠镜放置在直肠部位、结肠部位,对其内部实际状况进行认真观察。
双重染色内镜检查。随着内镜的发展,电子染色内镜或染色剂喷洒染色被广泛适用于临床消化道早癌疾病检查中。双重染色内镜检查通过将喷洒管放置于活检口部位,随后渐渐接近患者消化道内部病变实际部位,在内镜直视指导下,使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对病灶部位进行清洗,科学吸除黏膜表面附着的黏性物质,等待彻底吸除后对病灶部位喷洒浓度为11.25%的醋酸溶液(剂量为20ml至25ml),等待60s后再次使用生理盐水对病灶组织进行清洗消毒,在上述检查操作结束后,认真观察摄片,倘若病灶组织处于食道,则需使用浓度为11.2%的卢戈碘液(剂量为20ml至25ml)进行干预;倘若病灶组织处于结直肠或者胃部,则需使用浓度为0.5%的美兰(剂量为20ml至25ml)进行彻底清洗,然后对摄片进行观察。同时对于病灶显露部位需进行样本采集,对其实施病理学检查。为了提升临床诊断的精准性、可靠性,需安排2名或者3名临床诊断经验丰富的医生协同对患者展开疾病诊断。
综上所述,食道早癌、消化道早癌以及早期胃癌等疾病均属于消化道早癌疾病,且发生率相对较高。倘若未重视消化道早癌,可能会错失黄金治疗时间,导致病情有所恶化,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