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群体十分庞大。我们知道,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措施是饮食上控制糖摄入量,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健远远不止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需从各个方面进行保健。接下来就给广大糖尿病患者分享一些日常保健知识。
饮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进食顺序。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过程中,应遵守“蔬菜—肉类、蛋类—主食”的顺序用餐,能起到稳定血糖的作用。二、适宜的用餐量。食用两个拳头的淀粉类食物,一个拳头大小的水果,一块掌心大小的蛋白质食物,厚度为小拇指的粗细。三、进餐时间。早、午餐进食间隔短,午、晚餐进食间隔时间长,是导致血糖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的进餐
时间应当是两餐间隔5~6小时。早餐时间应放在7点前,避免因用餐时间过晚,早餐尚未完全代谢后进食午餐,导致短时间内体内热量过剩,引发血糖不稳定。晚餐时间应在19点前。四、禁止饮酒。糖尿病患者饮酒易引发低血糖,若饮酒前并未进食,或者饮酒过快、过多,都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五、控制进食速度。进食速度过快不仅会让人不自觉提升饭量,影响饭量控制。还会导致食物迅速进入胃肠道,不利于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患者血糖值迅速上升。因此,吃饭时要细嚼慢咽,用餐时间控制在15~30min为宜。六、饭后30min内别坐下。饭后30min内尽可能不要静坐,可采取站立、散步或做家务等方式度过,这样不仅能对血糖起到有效控制效果,还不会对消化功能产生影响。七、多吃粗粮。粗粮与细粮最核心的区别在于粗粮的膳食纤维含量更高,而膳食纤维能减缓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人体吸收得慢,血糖上升速度也就会变慢。若将日常饮食中一半或是一半以上的精白米面,换成燕麦、荞麦、红小豆、芸豆等膳食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能起到有效的控糖效果。八、多食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500g以上,蔬菜摄入量越高,餐后血糖稳定性越好。
运动
一、运行形式。糖尿病患者日常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散步适宜各类糖尿病患者,不仅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还能预防骨质疏松。二、运动强度。尽可能避免高强度运动,避免意外伤害。三、运动时间。用餐后1小时运动。餐后1h体内血糖作用为最高峰,需要的胰岛素也更多,但大多患者此时胰岛素释放量却明显不足或出现胰岛素抵抗。此时适量运动能显著改善这一情况。四、注意事项。运动时选择合适的鞋袜,运动后检查双脚是否出现红肿、青紫、水疱、血疱、感染问题。运动时携带糖块,以备不时之需。携带急救卡。
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在与体内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下,能起到稳定血糖的效果。但有部分糖尿病患者认为胰岛素注射会“上瘾”,产生依赖性,因此抗拒注射。事实上,当人体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维持血糖稳定时,就要用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及时补充。胰岛素使用方法如下:一、未开启的胰岛素需在2℃~8℃环境下储存,在低温环境中取出的胰岛素不能立即使用,应在室温环境中放置30min后,胰岛素与室温环境温度一致后使用。二、注射时选择合适的针头,使用直径小、长度短的针头进行注射,每次注射更换新针头,不可重复使用。三、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点选择应间隔1cm以上,避免造成重复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