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都是现阶段应用范围较广的检查方式,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对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到底是选择CT更为准确,还是MRI更为适用,相信多数人都存在这方面的疑问,下面就心脏检查中如何选择CT和MRI进行科普。
分析在心脏检查中CT与MRI的重要性
心脏病的种类很多,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还包括先天性与瓣膜性心脏疾病以及房缺、心肌疾病等。医院对于心脏疾病的检查方式很多,以心电图、彩超等较为常见,但此类方法的不足之处较多,对于有些病症不甚敏感,而CT和MRI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发现细微病灶。
CT与MRI在心脏检查中的应用
CT检查所具备的明显优势就是密度分辨率较高,且在心脏疾病的检查中可快速成像,让医师观察到患者的心脏结构以及病灶情况,对钙斑敏感,尤其适用于急症患者,为医师的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但针对某些病灶位置或体质特殊的患者,CT检查也存在着明显弊端,如在增强扫描时,出现造影剂过敏的情况。
MRI检查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1.在心脏血管的检查中,可清晰观察到血管内的血流情况,并直接成像,而不用造影剂的辅助就可让医师清晰地看到心脏血管结构图,包括心腔,瓣膜等结构。2.同时拥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分辨各个部位及软组织情况。3.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伪影。4.细微病灶也能完全显现,比CT检查更具优势。5.可准确判断出血病灶,且不会产生高剂量辐射,风险性较低。6.能够从多个角度对任何切面展开扫描,可弥补心电图等检查方法的局限性。
但MRI在心脏疾病检查中也具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那就是患者体内存在金属异物时,无法进行检查,成像时间较长,不适合应用于急症患者。在心肌缺血症状的检查中,MRI可与药物负荷联用进行扫描,观察心脏状态,但具体是否存在风险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患者只有出现严重的心肌梗死症状时,MRI才能体现出独特优势,并对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及面积大小等进行显示,并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
CT与MRI均为当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且已被应用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获得了多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但鉴于两种方式在心脏疾病检查中各具优缺点,如CT检查成像快,空间分辨率较高,更适用急症患者,但却存在较高的电离辐射,不容易发现特殊位置的病灶。而MRI对于微小病灶的检测更具优势,且不会产生辐射,但成像较慢,且对金属异物较为敏感,不能对体内存在金属置入物的患者进行检查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CT或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