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脏的跳动是谁带动的?
2025-08-13 00:00:00
作者:高春香
作者单位:博罗县人民医院

心脏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核心标志,其节律与频率的稳定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本文旨在为大家解答“心跳由何处发出”“为何心率不是固定的”以及“如何判断心率是否正常”等问题,希望大家更加关注心跳的变化,并及时就医。

心脏跳动的来源

1.窦房结(心脏跳动的“总指挥”)

(1)位置与作用:窦房结是心脏的“天然起搏器”,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它像一个小型“发电站”,每分钟自动产生60-100次电信号,驱动心脏有规律跳动。正常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是健康的标志。

(2)为什么它能自主跳动:窦房结细胞含有特殊离子通道,能自发产生电活动,无需大脑或神经直接控制(但受神经调节),这类似于手表的“自动上弦”功能,无需手动操作即可持续工作。

2.电信号的“传导高速公路”(电信号从窦房结出发,按固定路径传递,确保心脏协调收缩)

(1)心房收缩:电信号先激活左右心房,将血液挤入心室。

(2)房室结“交通灯”:信号在此短暂延迟(约40-50毫秒),确保心房排空后再激动心室。

(3)心室收缩:信号通过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快速传遍心室,强力泵血至全身。

通俗地讲,这就好比城市交通系统:起点(窦房结)→主干道(心房)→红绿灯(房室结)→高速公路(希氏束)→分支道路(浦肯野纤维)。

3.心脏的“智能调节系统”(虽然心脏能自主跳动,但会根据身体需求调整节奏)

(1)加速情况(如运动、紧张):交感神经释放“肾上腺素”,使窦房结放电加快(心率可达100-180次/分钟),这就好比汽车踩油门,提供更多动力。

(2)减速情况(如睡眠、放松):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抑制窦房结活动(心率可降至50次/分钟以下),这就好比汽车松油门,节省能量。

(3)其他影响因素: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体温、电解质(钾、钙)水平也会影响心率。注意:长期压力、吸烟、肥胖可能干扰调节系统,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4.常见问题解答

(1)心脏会“累”吗?

窦房结细胞寿命与人体一致,但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可能损害传导系统,导致心跳异常。

(2)心跳快/慢一定是病吗?

不一定。运动员心率可能偏慢(<60次/分钟),情绪激动时可能短暂加快。需警惕:持续心悸、胸闷、头晕或晕厥,可能是心律失常信号,需及时就医。

(3)心率是固定的吗?

不是,虽然窦房结自主节律稳定,但心跳频率会因身体需求动态调整。

如何判断心率是否正常?

1.正常心率范围

(1)成年人静息心率:60-100次/分钟。

(2)运动员或长期运动者:静息心率可能低至40-60次/分钟(属生理性适应,无需治疗)。

2.异常信号警示

(1)持续过快:静息心率>100次/分钟,可能为甲亢、贫血、感染或心律失常。

(2)持续过慢:静息心率<60次/分钟,伴头晕、乏力、昏厥,需排查窦房结病变或药物副作用。

(3)不规律:心跳间隔不等(如房颤、房室阻滞),可能伴心悸、气短、头晕。

(4)除窦房结下传以外的其他异位节律点导致的心律失常。

维护心脏节律的科学方法

1.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肺功能。

(2)健康饮食:减少盐、糖、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

(3)控制压力: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焦虑,避免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4)戒烟限酒:吸烟及过量饮酒均会损害心肌细胞,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5)按时作息:规律作息,不熬夜,避免连续超负荷工作。

(6)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如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更好地评估心血管风险、心脏结构及功能,做好疾病筛查。

2.遵医嘱用药与干预

(1)药物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减少心脏负担。

(2)起搏器植入:严重窦房结功能不全或传导阻滞者,需植入起搏器维持节律。

(3)射频消融术:针对房颤、室上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通过导管消融异常电通路。

总之,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以及遵医嘱治疗,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及心脏疾病的风险,保障生命节律的稳定。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