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阻肺患者康复锻炼的四大核心
2025-09-03 00:00:00
作者:​刘智
作者单位:高州市人民医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的特点是气流受限不可完全逆转,患者常有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会受到显著影响。

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单靠药物并不足以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近年来,“肺康复”这一综合干预模式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它不仅仅是一组锻炼,而是一整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锻炼、营养指导和心理干预在内的系统方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慢阻肺患者康复的“四大核心”。

呼吸训练

从“用好一口气”开始

缩唇呼吸:这是最常用、也最容易掌握的训练方法。患者在吸气时用鼻子缓慢吸入,呼气时轻轻抿住双唇,好像吹口哨般缓慢呼气。这样能延长呼气时间,防止气道过早关闭,让肺里的空气尽量排出,减少“憋闷”感。

腹式呼吸:也称为“膈肌呼吸”。患者平躺或坐位时,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气时尽量鼓起腹部,呼气时轻轻收回腹部。这种方法能调动膈肌运动,让肺通气更充分。

节律性呼吸:在步行、上下楼梯等活动时,可以尝试“数步吸气、数步呼气”的节奏。例如,走两步吸气,走四步呼气。这样既能控制呼吸频率,又能减轻活动时的呼吸困难。

通过这些简单训练,患者不仅能学会“用好一口气”,还能够逐渐提升运动耐力,为后续的运动康复打下基础。

运动锻炼

让身体“动”起来

很多慢阻肺患者害怕运动,担心一动就会气喘加重。事实上,长期不运动才是恶性循环的开始。

有氧运动:推荐患者选择轻到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或游泳。每天坚持20~30分钟,每周3~5次,可以有效增强心肺功能。

阻力训练:适度的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力量,减少疲劳。例如使用小哑铃、弹力带,或者做一些俯卧撑、半蹲等动作。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以“不明显气促”为度。

上肢功能训练:慢阻肺患者常在使用上肢(如提东西、洗衣做饭)时感到气促,因此上肢锻炼尤为重要。可以尝试举臂运动或划船动作,逐渐增强肩背部肌肉。

个体化运动处方: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承受相同的运动强度,建议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记住,运动不是比拼耐力,而是维持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营养支持

身体的“燃料补给站”

高蛋白、优质营养:蛋白质是维持肌肉和免疫功能的关键。患者可以适量增加鱼类、瘦肉、鸡蛋、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帮助修复组织、增强体力。

合理控制热量:体重过轻的患者需要增加能量摄入,避免营养不良;而肥胖患者则需注意控制总热量,防止脂肪堆积影响呼吸。

增加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少气道炎症。日常饮食可多吃新鲜蔬果,如橙子、蓝莓、胡萝卜、菠菜等。

少量多餐:有些患者因呼吸困难,进餐时容易感到胸闷、胃胀。这时可以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加重呼吸负担。

心理支持

打破“看不见的围墙”

慢阻肺不仅是身体上的病痛,更会对心理产生深远影响。气促、活动受限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甚至产生社会隔离感。心理干预在康复中同样不可或缺。

接纳与认知:帮助患者了解慢阻肺的慢性特征,认识到通过康复干预可以改善生活,而不是“无药可救”。这种积极认知能减少恐惧与无助感。

家庭支持:家人是患者最重要的后盾。陪伴患者一起锻炼、调整饮食,给予鼓励和耐心,能显著提升康复效果。

社交与互助:参加慢阻肺患者的互助小组或康复班,分享经验和感受,不仅能获得实用信息,还能减少孤独感。

专业心理干预:对焦虑、抑郁明显的患者,可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