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产后漏尿尴尬多,盆底肌训练咋做才有效?
2025-08-13 00:00:00
作者:刘金平
作者单位:祁东县中医医院

产后漏尿是困扰众多产妇的常见问题,不仅影响躯体健康,更带来显著的心理与社会压力。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妊娠及分娩过程对盆底结构造成的深远影响。恢复盆底功能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策略,其中科学规范的盆底肌训练尤为重要。

1产后易发漏尿的原因

妊娠与分娩是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的主要因素。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显著变化使盆底结缔组织顺应性增加,增大的子宫及胎儿重量持续对盆底肌群和韧带施加超负荷压力,导致其张力减弱与支撑力下降。分娩过程中,尤其是经历器械助产或第二产程延长的情况,胎儿经产道娩出时的机械性扩张与牵拉,可直接造成盆底肌肉、筋膜及神经的急性损伤。这种损伤表现为盆底肌力量薄弱、筋膜完整性受损及神经调控功能异常,三者共同导致尿道括约肌闭锁能力不足、膀胱颈位置下移等改变,最终表现为在腹压骤然增高时出现尿液的失控性溢出,即压力性尿失禁。产后未能有效恢复的盆底功能即是漏尿发生的根本病理生理基础。

2产后盆底肌训练的有效方法

2.1掌握正确的盆底肌收缩方法

识别目标肌群至关重要。产妇首先需学习准确辨识盆底肌群位置与收缩感,此过程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有效的收缩方式是模拟阻断排尿或阻止肛门排气的感觉,向上向内收紧提肛肌、耻骨直肠肌等深层肌群。训练中须专注于盆底肌的独立收缩,应严格避免同时收缩腹部、臀部或大腿内侧肌群,以及屏气动作,以确保训练刺激精准作用于目标区域。训练时需保持自然呼吸,避免代偿性用力,每次收缩后应充分放松,确保肌肉恢复,避免疲劳累积影响训练效果。

2.2实施标准化的肌力增强训练

在识别正确肌群后,需遵循个体化的处方方案进行标准化训练。通常推荐采用重复性收缩模式:指导产妇尽力收紧盆底肌达到最大紧张度,维持该收缩状态数秒,随后完全放松同等时长。初期可考虑较短的收缩维持时间,伴随肌力改善逐步延长收缩时长。单次训练的重复次数需以肌肉出现适度疲劳感而不产生持续性酸痛为限。训练需规律进行,推荐每日完成特定组数。训练负荷与强度应随肌力恢复水平动态调整。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初期以低强度、短时间为主,随肌力提升逐步增加收缩时长和次数,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2.3结合生物反馈技术提升训练效能

生物反馈技术对提升训练准确性与效果具有显著作用。该技术利用可视化或听觉反馈信号,实时呈现盆底肌收缩的力量曲线、耐力变化及腹部辅助肌群的参与程度。通过外部信号的即时反馈,产妇可直观理解自身的收缩是否有效,及时纠正错误代偿模式,实现更精确的神经肌肉控制。尤其适用于无法独立感知盆底肌活动或训练初期效果不佳的产妇,可有效缩短学习曲线。通过实时监测肌肉活动,帮助产妇精准调整收缩力度,减少错误代偿,提高训练效率,加速盆底功能恢复。

2.4必要时整合电刺激疗法

针对盆底肌肌力极弱或存在明显神经募集障碍的产妇,可考虑将电刺激疗法作为训练的有益补充。电刺激设备通过置于阴道或直肠内的探头释放低频微电流,刺激盆底肌本体感受器及神经通路,诱导肌纤维被动性收缩。此方法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提升本体感觉、促进神经功能重塑,为后续的主动肌力训练奠定基础。在专业人员处方与监督下应用,常与生物反馈及自主训练协同应用。

产后漏尿现象根植于盆底结构的生物力学损伤,而系统的盆底肌训练是针对这一病理基础的安全、有效干预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盆底肌群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控制能力。训练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动作准确性、保持长期规律性,并根据个体反应合理选择辅助技术如生物反馈或电刺激。产妇应在专业康复人员详细评估与个体化指导下开展训练,以期最大程度恢复盆底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摆脱漏尿困扰。持续的研究将进一步优化个体化康复策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