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血管堵塞了怎么办
2025-09-12 00:00:00
作者:冉茂均 余小芹
作者单位:宣汉县人民医院

脑血管堵塞,也就是脑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当脑动脉被阻塞,脑组织缺氧、缺营养,脑细胞会迅速受损甚至坏死。脑梗发生急、危害大,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长期残疾或死亡。现代医学提供多种治疗手段,其中介入手术因操作精准、效果迅速,成为急性脑梗的重要选择。本文将从应对措施、手术原理、手术过程及术后护理与观察等方面,为大家科普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脑血管堵塞的应对与急救

脑血管堵塞通常表现为突发的单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甚至突然晕倒。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间就是大脑,尽早就医是关键。急性期内,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急救的第一步是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救护车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安静、平卧,避免活动或自行服药。切忌自行使用降压药、抗凝药或按摩患肢,这些措施可能加重病情。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确认梗死位置及范围,从而决定是否适合介入手术。

此外,对于有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长期久坐者,日常预防至关重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以及定期体检,可以大大降低脑血管堵塞的风险。在急性期之外,预防仍然是控制脑梗发作的第一步。

介入手术的原理与适应症

介入手术,也被称为血管内治疗,是通过导管将药物或支架直接送入血管内,从而恢复血流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介入手术无需大面积切开头颅,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老年人或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导丝和导管通过股动脉进入脑动脉,将血栓清除或溶解,同时在必要时植入支架维持血管通畅。

介入手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尤其是症状发作在6小时内的患者。在部分情况下,对于症状发作在6至24小时内的患者,通过精准影像学评估,也可选择介入治疗以改善预后。但并非所有脑梗患者都适合介入手术,例如血管破裂风险高或伴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手术风险较大,需要综合评估后谨慎决定。

介入手术过程与术中管理

介入手术通常在血管造影室完成。手术前,患者需保持禁食状态,常规检查血压、心电图及血液指标,以确保安全。麻醉方式可选择局麻或轻度镇静,以减轻患者不适。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处建立通道,通过导管进入脑血管,使用机械取栓或药物溶栓将血栓清除,并在血管狭窄处放置支架确保血流通畅。整个过程通常在1至2小时内完成,但复杂病例可能时间更长。

术中管理重点在于监测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防止血管破裂、血栓脱落或血压骤升。手术团队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送往监护病房或神经科病房,进行密切观察。

术后护理与观察

介入手术成功恢复血流只是第一步,术后科学护理同样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恢复质量和再梗死风险。术后护理的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前24小时是高危期,需要频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神志状态。任何血压波动、意识改变或新发神经症状都可能提示并发症,应及时通知医生。

伤口护理:手术切口一般在股动脉处,应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是否有出血、淤血或肿胀。术后数小时内应平卧,避免下肢活动,以防出血或血肿形成。

用药管理:术后通常需要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再次形成。患者及家属需严格按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康复指导:神经功能恢复期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活动、语言训练及认知锻炼。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生活方式调整:出院后,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是防止再发脑梗的重要措施。定期复查血管影像和血液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风险。

结语

脑血管堵塞是一种危重疾病,急性期的及时救治和术后的科学护理同样重要。介入手术为急性脑梗患者提供了快速、精准的治疗手段,但成功手术只是康复的开始,术后护理、生活方式调整和长期随访,是保障患者功能恢复和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通过科学预防、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脑血管堵塞的危害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