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在人们的身体生病或者受到损伤的时候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反应,不同的疾病或损伤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疼痛,而严重的疼痛甚至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恢复受到影响。只有正视患者的疼痛,并且对患者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健康。
什么是疼痛
疼痛是一种与人体实际上或潜在的身体组织损伤有关的感觉,本质上是人体在身心受到侵害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会引发患者生理、行为以及情绪变化的意识现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有超过3亿的慢性疼痛患者,而疼痛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的第三大健康威胁。只有针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正确的管理,人们才能帮助患者开启健康生活,让患者的身体恢复得更快、更舒适。
怎样为患者进行疼痛管理
1.及时去除疼痛因素
在患者发生疼痛的时候,及时去除引发患者疼痛的因素是最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之一。在此过程当中,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疼痛状况、疼痛部位等判断引发疼痛的原因,比如,对于发生了肢体骨折并且在患肢出现疼痛的患者,医护人员就需要对患者骨折肢体的血液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而对于肢体因疾病的影响而发生肿胀疼痛的患者,就可以通过抬高患者的肿胀部位避免触碰的方法来消除患者的疼痛。
2.帮助患者放松身心
在疼痛患者的日常生活当中,护理人员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患者放松身心,进而从患者的生理与心理两个层面同时帮助患者消除疼痛。在此过程当中,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准备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患者在房间中调整为最为舒适的姿势,并且引导患者逐渐闭上眼睛做缓慢的深呼吸,同时引导患者排除脑中的杂念。随着深呼吸行为的进行,患者的肌肉就会从紧张的状态逐渐松弛,进而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的减缓。
3.通过心理护理止痛
在对疼痛患者进行疼痛管理的过程当中,心理层面的护理措施也是一种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的方式,但有效的心理护理的前提是患者能够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充分的信赖关系。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尊重患者的行为反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状态与需求并做出正向的回应;在患者充分信任护理人员之后,护理人员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比如,采用心理暗示法(如围绕患者疼痛的部位画一个圈,并告知其“第二天就不痛了”)和转移注意力法(如让患者听音乐、看电视)等。只要使用正确的心理护理,就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
4.及时使用止痛药物
在患者发生疼痛且难以通过上文的措施缓解的时候,护理人员还应当及时按照医生的指导或是药物的说明为患者使用一定量的止痛药物。虽然在很多人的认识当中,持续使用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上瘾的情况,因此形成了“止痛药能不用就不用”的观念。但事实上,临床上常见的止痛药有很多种,而常说的止痛药上瘾则是因为患者在某些原因下长期大量使用吗啡等阿片类止痛药,其他的止痛药在合适剂量范围内使用是不会上瘾的。
5.加强疼痛健康教育
除了上文提到的疼痛管理措施之外,对疼痛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此过程当中,护理人员需要教导患者什么是疼痛,疼痛的发生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表达自身疼痛的程度、性质和部位。不仅如此,护理人员还应当扭转患者的观念,让患者认识到消除疼痛是治疗过程当中应得的权利,使患者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来面对或缓解自身的疼痛。
在很多患者甚至家属的认识当中,疼痛只是疾病发生与治疗后的一种症状,只有忍耐疼痛才能更好地恢复。但是,消除疼痛对身体的影响本就是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只有改变对疼痛的这种观念,并且对疼痛患者实行针对性的疼痛管理,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远离疼痛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