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咳嗽总不好?分清“干咳”“湿咳”,对症处理更有效
2025-08-26 00:00:00
作者:邱清萍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咳咳咳……”这声音一响起,不仅自己坐立难安,身边人听着也揪心。有人咳得喉咙像被砂纸磨过,痒得钻心却没痰;有人咳得胸口发闷,一低头就能吐出黏糊糊的痰来。同样是咳嗽,有人吃点润喉糖就缓解了,有人却越咳越重——问题往往出在没分清“干咳”和“湿咳”。这两种咳嗽的性质完全不同,找对路才能少受罪。先搞明白:干咳和湿咳,到底差在哪儿

区分它们其实不难,关键看“有没有痰”,但背后的讲究可不止这点:

干咳:喉咙像有小羽毛在挠

干咳时嗓子总像卡着东西,痒得忍不住想咳,咳起来声音清脆,大多时候没痰,偶尔咳出点也是薄薄的白泡沫。这种咳嗽常见于换季时,比如秋天开空调睡觉,早上起来咳个不停,喉咙又干又涩,就是典型的干咳——干燥空气刺激了呼吸道黏膜,黏膜缺水后变得敏感,一点刺激就“启动”咳嗽反射。

湿咳:胸口像堵了口痰

湿咳听起来闷闷的,咳的时候能感觉到喉咙或胸口有东西堵着,必须用力才能把痰咳出来。痰的样子也多样:有时是清稀的白痰,有时是发黄发绿的浓痰,甚至带点血丝。

比如感冒快好时,咳出来的痰又浓又黄,这其实是免疫系统在“打扫战场”——白细胞和病菌“战斗”后留下的“残骸”,被呼吸道分泌的黏液裹起来,靠咳嗽排出去。这时候的咳嗽,更像是身体的“清洁工”。

干咳总不好?先找找这些原因

干咳看似简单,其实背后可能藏着各种“小麻烦”:

呼吸道受了刺激:冬天出门吸了口冷风,炒菜时呛了口油烟,或者长期待在开着暖气的干燥房间里,都可能引发干咳。有位老烟民说自己“一天不咳几十次难受”,就是烟草里的有害物质长期刺激喉咙黏膜的结果。

过敏在“作祟”: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常遇到这种情况,接触到花粉、宠物毛后,身体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让呼吸道黏膜肿起来,变得异常敏感,稍微有点动静就咳。

感染的“前奏曲”或“尾声”:感冒刚发作时,病毒先攻击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干燥,还没产生多少痰,就以干咳为主;等感冒快好时,痰排得差不多了,也可能留几天干咳收尾。

药物的“小脾气”:有些高血压患者吃的“普利”类降压药,可能会让喉咙干痒引发干咳,这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换药后,大多能缓解。

湿咳老不好?痰的样子藏着线索

湿咳的核心是“痰”,痰的颜色和质地往往能说明问题:

白痰像稀粥:多见于感冒初期或慢性支气管炎,说明炎症较轻,痰里主要是黏液,这时候别着急用强力止咳药,得帮身体把痰排出去。

黄痰绿痰像浓鼻涕:这通常是细菌感染的信号,比如肺炎、鼻窦炎,痰里混着大量病菌和白细胞“尸体”,颜色才会变深。这时候光止咳没用,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点抗生素。

痰里带血丝要警惕:如果只是偶尔咳一两口血丝,可能是咳嗽太用力震破了咽喉小血管;但如果反复出现,或痰里带血块,就得排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问题,别拖延。

对症处理:干咳湿咳,护理和用药大不同

干咳:重点是“安抚”喉咙

用药别盲目:如果咳得影响睡觉,可以用点镇咳药,比如右美沙芬(成人用,儿童得遵医嘱),能暂时压住咳嗽中枢;若是过敏引起的,搭配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从源头减少刺激。但要记住,痰多的时候千万别用镇咳药,会把痰堵在呼吸道里。

护理有技巧:

用加湿器把房间湿度调到40%-60%,干燥的空气会让喉咙更痒。

多喝温凉的水,蜂蜜水(1岁以下宝宝别喝)、梨汤也能润喉,别喝太烫的。

过敏体质的人出门戴口罩,避开花粉、粉尘这些“过敏原”。

湿咳:关键是“帮痰排出来”

用药看“化痰”:别急于止咳,先用祛痰药帮痰变稀,比如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让痰更容易咳出来;也可以试试川贝枇杷膏这类中成药,能减轻喉咙黏腻感。如果是黄浓痰伴随发烧,可能需要抗生素,但得医生判断后再用。

护理有讲究:

多喝水,每天喝够1500毫升,能稀释痰液,让痰更容易咳出来。

痰多的人(尤其是老人小孩),可以侧躺,家人用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帮痰松动。

别总躺着,适当坐起来或走走,也能帮痰往下走。

其实咳嗽就像家里的“报警器”,响的时候别急着关掉,先看看是“烟尘呛的”还是“管道堵了”。分清干咳湿咳,该润喉的润喉,该化痰的化痰,必要时请医生帮忙,才能让这烦人的“咳咳咳”早点消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