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属(如EV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等)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婴幼儿,春夏季节为高发期。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若未及时识别症状或做好护理,可能引发口腔溃疡、发热等不适,少数患儿甚至进展为重症。因此,掌握科学的症状识别方法与家庭隔离护理要点,对守护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症状识别
手足口病有2~10天的潜伏期(平均3~5天),此阶段患儿虽无明显症状,但已具备传染性,需格外注意。进入症状期后,首发表现多为低热(体温37.5~38.5℃),伴随乏力、食欲下降、咽痛等全身不适,1~2天后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常见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部位,因疼痛明显,患儿可能出现流口水、拒食。同时或随后1~2天,手、足、臀部、臂部、腿部会出现斑丘疹,逐渐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无瘙痒、疼痛。需特别警惕重症预警信号,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情况,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家庭隔离要点
患儿需从症状出现之日起隔离,直至症状完全消退后1周(不少于14天),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病毒传播。隔离期间,患儿应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使用专属餐具、水杯、毛巾、玩具等生活用品,不与家人共用。每日需对患儿接触物品消毒:餐具、水杯可煮沸15~30分钟,玩具、衣物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浸泡或擦拭,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家长护理时需全程戴口罩,接触患儿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或排泄物后,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
家庭护理方法
发热护理上,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通过用温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或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温度24~26℃,湿度50%~60%)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专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不可用成人药物或过量用药。皮肤与口腔护理方面,要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疱疹以防感染,若疱疹破溃,可遵医嘱涂碘伏消毒;口腔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时,餐后用温凉生理盐水漱口,或用儿童专用口腔护理液,饮食以温凉、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小米粥、烂面条、果泥)为主,避免辛辣、酸、硬的食物刺激口腔黏膜。同时需注意水分补充,因发热和口腔溃疡可能导致患儿脱水,可少量多次喂服温凉的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含糖量高的饮料,防止加重口腔不适。此外,需保证患儿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睡眠时尽量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过厚或过紧影响散热,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心率及疱疹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日常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关键,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能有效降低EV71感染引发的重症和死亡风险。日常要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归来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洗手,避免用脏手揉眼睛、抠鼻子、吃手。儿童玩具、餐具定期消毒,高发季节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超市、游乐场)。家庭环境保持清洁,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毒浓度。若家庭成员出现手足口病症状,需及时隔离,避免接触儿童,同时做好家庭消毒,家长外出接触公共设施后,回家应先更换外衣、洗手消毒,再与孩子接触,防止交叉感染。此外,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需加强晨检,发现发热或疱疹患儿立即通知家长接回隔离,定期对教室、玩具、餐具等进行全面消毒,避免病毒在集体环境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