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自来水里的微生物你了解吗
2025-08-12 00:00:00
作者:​陈巧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质的安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自来水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水源之一,其质量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自来水中的微生物,虽然大多数被净水处理过程有效去除,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了解自来水中的微生物种类、来源及防控措施,对于确保饮水安全至关重要。

自来水中的微生物种类

1.细菌类微生物

细菌是自来水中最为常见的微生物之一,通常通过水源污染或管道系统进入水中。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指示性细菌,其存在通常意味着水源受到粪便污染。铜绿假单胞菌则是一种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细菌,常常在水管壁上繁殖,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尤其具有危害性。沙门氏菌是另一种可能通过水传播的致病细菌,感染后会引发严重的肠胃炎症状。虽然现代水处理方法大大减少了这些细菌的数量,但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细菌仍有可能存活并进入自来水系统,威胁饮用水的安全性。

2.病毒类微生物

病毒类微生物在自来水中通常存在较短时间,但在水处理不完全时,仍然可以通过水传播引起疾病。诺如病毒常在污水污染的水源中找到,其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能够引发急性肠胃炎,并具有极强的传播性。肝炎病毒,尤其是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感染后可能引起肝脏疾病,甚至肝功能衰竭。尽管病毒的传播速度较慢,但其通过自来水传播的危险性不可忽视,尤其在水处理技术落后的地区,病毒传播的风险更高。

3.真菌与藻类

真菌和藻类是自来水中的另一类微生物,通常源自水源或管道系统中的沉积物。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潮湿的管道环境中易生长,可能对水质造成影响,甚至通过释放霉菌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水中的藻类在水温较高的季节易繁殖,尤其是在水处理过程中不彻底的情况下。某些藻类产生的藻毒素可能对肝脏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中毒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水源的管理和水处理的彻底性直接关系到这些微生物的控制。

微生物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1.水源地污染

自来水的水源主要来自河流、湖泊或地下水,但这些水源易受到污染,成为微生物的温床。尤其在暴雨或洪水期间,水流会携带大量污水和污染物进入水源地,微生物迅速繁殖,污染程度加剧。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和动物粪便排放,常常通过径流进入水源,增加了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负荷。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也是水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水源地污染问题愈加严重,直接影响到自来水的质量和安全。

2.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残留

自来水的水处理过程虽然包括了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环节,能够有效减少水中的微生物含量,但一些顽固的微生物依然难以被完全去除。芽孢细菌和某些耐药性强的病原菌,在水处理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在水中存活较长时间。尽管臭氧和氯等消毒剂能够大幅度杀灭大多数微生物,但对于某些特殊细菌和病毒,这些传统方法的效果有限,容易留下微生物残留。微生物残留会在饮用水中形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特别是对免疫力较弱的群体。

3.管道系统的影响

自来水管道的老化和维护不当是微生物污染的重要隐患。管道长期使用后,内部可能积存沉淀物、水垢和腐蚀物,这些成为微生物滋生的理想场所。尤其是老旧管道,接口松动、漏水等问题更易导致外界污染物进入系统,污染水质。管道中的积水也为某些微生物提供了温暖潮湿的环境,进一步加剧污染风险。管道维修时如果消毒不彻底或不规范,微生物可能通过维修工具、施工人员等传播,导致交叉污染。维护不当的管道系统,成为水质安全的重要隐患。

结语

自来水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来源复杂,直接关系到水质安全与公共健康。尽管现代水处理技术大大降低了微生物的风险,但水源污染、处理不彻底及管道系统问题依然是潜在的威胁。提升水处理技术、加强水源地保护、定期维护管道系统,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措施。公众应关注水质安全,采取有效防护,确保每一滴水的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