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黄金30分钟!中暑现场急救的5个关键步骤
2025-08-01 00:00:00
作者:唐丽华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太和镇中心卫生院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急性疾病,中暑并非夏季“专利”,即便是冬季,冶金车间、锅炉房等高温作业环境中,人体也可能因产热与散热失衡引发中暑。若未在黄金30分钟内采取有效急救措施,病情可能迅速进展为热射病、热衰竭等重症中暑,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一、第一步:快速识别,分秒必争

中暑的早期症状常被忽视,但及时识别是急救的前提。根据症状轻重,可分为三个阶段:

先兆中暑:暴露于高温环境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38℃)。

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体温升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核心体温(人体内部温度,比体表温度更具参考价值)>40℃,伴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无汗、皮肤干热或湿冷,可能迅速引发肝肾功能损伤、脑水肿等致命并发症。

现场若无测温工具,可通过“体温高+意识异常”快速判断重症(如触摸皮肤滚烫、呼之不应)。

二、第二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处

中暑由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热量蓄积引发,第一步需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理想环境包括树荫下、22-25℃空调房或通风良好的室内。

意识清醒者:协助其缓慢移动,避免突然站起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头晕摔倒);到达后解开紧身衣物(如衣领、腰带),帮助散热。

意识模糊或无法行走者:用担架或多人平托转移(保持头脚水平,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避免拖拽肢体引发骨折、脊柱损伤等二次伤害。

三、第三步:快速降温,阻断热损伤

中暑的致命风险在于体温持续升高引发细胞损伤,降温是急救核心。理想速度为“每10分钟降低1℃核心体温”,争取30分钟内降至38.5℃以下。

冷水浸泡:将患者全身(除头部)浸入15-20℃冷水中,或用冷水喷淋、湿毛巾擦拭全身,同时用电风扇加速蒸发散热(适合意识清醒者,是院前最有效方式)。

冰敷降温:用冰袋(外裹毛巾,避免冻伤)敷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10分钟更换位置,或用湿毛巾包裹冰块擦拭全身。

蒸发降温:用湿毛巾覆盖患者全身,持续用电风扇吹风,促进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降温禁忌:

禁用酒精擦拭(挥发快易掩盖真实体温,且酒精经皮肤吸收会加重脱水);禁用冰水直接浇灌头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脑部散热和血流);禁止让患者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四、第四步:补充水分与电解质,纠正脱水

中暑患者常因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需根据意识状态科学补液:

意识清醒者:鼓励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淡盐水建议每1000ml温水加5-6g盐,约半啤酒瓶盖)或运动饮料,每次100-200ml,间隔5-10分钟;忌喝冰水(会刺激胃肠道收缩、加重心脏负担,还可能影响散热效率)。

意识模糊或呕吐者:禁止强行喂水(防误吸窒息),需由专业医护人员通过静脉输液补充(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

特殊人群: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肾病)需谨慎补液,每次饮用量减至50-100ml,观察有无胸闷、气促等心衰信号,避免过量。

五、第五步:持续监测,等待专业救援

监测生命体征:每5-10分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成人脉搏>100次/分钟、呼吸>24次/分钟,提示病情可能进展),若体温再次升高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升级急救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呕吐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导致窒息。

记录病情变化:详细记录症状出现时间、中暑环境(如高温时长、湿度)、急救措施(如降温方式、补水量)及反应,为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尽快送医指征: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送医:①降温1小时后体温仍>39℃;②意识从清醒转为模糊/昏迷或抽搐;③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四肢湿冷(休克表现);④持续呕吐、无法进食水。重症患者需接受血液净化、脑保护等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总之,中暑虽凶险,但通过“快识别、快降温、慎补水、严监测”的黄金30分钟急救,结合科学预防,可最大限度降低危害。中暑并非夏季专利,冬季高温作业环境中的“隐形风险”同样致命,务必提高警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