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外伤后记忆变差、反应变慢?神经康复如何助力大脑“重启”
2025-08-12 00:00:00
作者:武星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生活中,意外有时猝不及防。一场车祸、一次摔倒,都可能让大脑遭受创伤。不少脑外伤患者在康复期会发现,自己像变了个人: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算简单的数字也要反应半天,甚至连穿衣服、系鞋带这些日常小事都变得困难。其实,这些都是脑外伤后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而神经康复正是帮助大脑“重启”的关键钥匙。

 大脑受伤后,为何记忆和反应会“罢工”?

 大脑就像一个精密的“指挥中心”,不同区域负责不同功能。额叶掌管注意力、逻辑判断,颞叶与记忆存储密切相关,而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则负责信息传递和处理。当头部受到外力冲击时,脑组织可能出现挫伤、出血或水肿,就像指挥中心的“线路”被打乱,原本流畅的信息传递变得卡顿甚至中断。

 比如,有的患者记不住新发生的事,这是因为负责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海马体受损;有的患者说话时词不达意,是语言中枢的神经连接暂时“断联”。这些问题并非大脑“彻底报废”,而是神经细胞在创伤后进入了“休眠”或“紊乱”状态。

 神经康复不是“奇迹疗法”,而是科学的“唤醒工程”

 很多人以为,脑外伤后只要静静休养,大脑就能自己恢复。但临床数据显示,超过60%的中度以上脑外伤患者,若不进行科学康复,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持续数年甚至终身。神经康复的核心,就是通过针对性训练,“唤醒”受损的神经细胞,促进大脑重新建立功能连接。

 - 记忆训练:给大脑“编一本备忘录”

对于记忆衰退的患者,康复师会设计“线索记忆法”:把要记的事和熟悉的场景绑定,比如“看到门口的鞋子就想起要带钥匙”。还会借助卡片、手机备忘录等工具,逐步减少外界提示,让大脑重新适应记忆流程。研究发现,坚持3个月系统训练,约70%患者的日常记忆能力可明显改善。

- 反应速度训练:给大脑“做敏捷游戏”

反应变慢的患者,会进行“注意力阶梯训练”:从简单的听声指物,到复杂的数字排序、图形配对,逐步提升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就像给生锈的机器上润滑油,反复练习能让神经信号传递更顺畅。

- 生活能力重建:让大脑“重学基本功”

有些患者受伤后不会用筷子、分不清左右,这是大脑的“运动协调中枢”出了问题。康复师会从抓握积木、扣纽扣等小动作开始,结合镜像训练(对着镜子模仿动作)、虚拟现实技术(在模拟场景中练习做饭、购物),帮助患者重新掌握生活技能。

 康复路上,这些误区要避开

 - “伤好了,记忆自然会恢复”?脑外伤后的认知功能恢复有黄金期,通常是受伤后3-6个月。错过这个时期,神经可塑性会下降,康复难度明显增加。即使肢体活动恢复了,也不能忽视记忆、反应等认知问题。

- “训练越累效果越好”?大脑疲劳时,神经细胞的修复和连接会受影响。科学的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比如从每次10分钟的记忆练习开始,根据患者状态逐渐增加时长,避免过度消耗脑力。

- “家属代劳能让患者多休息”?适当让患者自己穿衣、吃饭,甚至参与简单的家务,其实是在给大脑“做康复训练”。家属过度照顾,反而会让大脑的功能进一步退化。

 医生想说:耐心比方法更重要

 脑外伤后的神经康复是一场持久战。有的患者可能练了一个月,还是记不住家人的电话号码;有的患者在训练中会因为反复出错而烦躁、沮丧。这时候,不仅需要康复师调整方案,更需要家人和患者的耐心。

 就像一颗被撞击过的种子,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和时间,依然能重新发芽。大脑的修复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而科学的神经康复,就是为这颗“种子”提供最适宜的成长环境。相信只要坚持下去,那些“消失”的记忆、“变慢”的反应,终会慢慢回到身边。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