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影像科检查中,增强CT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不少人对它存在疑问:“做增强CT为啥要打针?”“造影剂会不会导致过敏?”“检查后医生为啥反复叮嘱多喝水?”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科普,揭开增强CT的神秘面纱。
先说说做增强CT为何要打针。普通CT是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获取身体结构图像,但对于一些血供不丰富的病变、血管病变或肿瘤等,普通CT难以清晰显示其边界、范围及血供情况。而增强CT的核心,就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让造影剂随血液流经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由于不同组织、病变与正常组织对造影剂的吸收和排泄速度不同,在CT图像上就会呈现出明暗差异——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对比会更加鲜明。比如,在诊断肝癌时,造影剂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强化方式及边界,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性质、大小及是否侵犯周围血管;在排查血管畸形、动脉瘤时,造影剂能让血管“显形”,让微小病变无所遁形。所以,注射造影剂是增强CT实现精准诊断的关键步骤。
接着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造影剂会不会过敏?答案是“有可能,但发生率较低,且多数反应轻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造影剂为含碘非离子型造影剂,相比早期的离子型造影剂,其安全性已大幅提升。过敏反应分为急性和迟发性两种:急性反应多在注射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轻微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面部潮红、恶心呕吐等,通常经抗过敏药物治疗后可迅速缓解;中度反应可能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等,需要及时抢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极为罕见,发生率不足0.01%。迟发性反应则在注射后1~7天出现,主要表现为皮肤红疹、斑丘疹等。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过敏史(尤其是碘过敏、海鲜过敏)、哮喘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人群,发生过敏的风险会相对较高。因此,做增强CT前,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并让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部分医院还会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小剂量造影剂试敏,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如果检查中或检查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最后,聊聊检查后为啥要多喝水。这主要是为了促进造影剂的排出。造影剂虽安全性较高,但最终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大量饮水能增加尿量,加速造影剂在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减少造影剂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对肾脏的负担。尤其是对于肾功能本身就存在异常的患者,多喝水是保护肾脏的重要措施。一般建议检查结束后1~2小时内饮用1000~1500毫升温水,之后的24小时内总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心功能、肾功能正常者);如果存在心肾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水量,避免因饮水过多加重病情。
总的来说,增强CT检查中的打针、造影剂使用及检查后多喝水,都是为了兼顾诊断准确性与患者安全性。只要在检查前如实告知病史,遵循医生指导,就能放心接受检查。如果对增强CT还有其他疑问,不妨直接与主治医生或影像科医护人员沟通,获取更个性化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