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脂异常别忽视 长期不管会拖出大问题
2025-08-27 00:00:00
作者:肖悦
作者单位:卫城镇卫生院

体检报告里的“血脂异常”常被人忽视,理由很简单——“没感觉”。但这个看似温和的指标,实则是潜伏在血管里的“隐形杀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40.4%,而因忽视管理导致心梗、脑梗的案例逐年增多。了解它的危害和应对方法,远比侥幸心理更重要。

无症状≠没危害,血管正在悄悄被“侵蚀” 

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甘油三酯的总称。其中,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是血管健康的主要威胁。

沉默的血管“沉积术”:血脂异常不会引起头痛、乏力等明显不适,但LDL-C会像泥沙一样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初期柔软,随时间变硬增大,慢慢堵塞血管:堵塞冠状动脉,引发心绞痛、心梗;堵塞脑血管,导致脑梗(中风);堵塞下肢血管,出现麻木、跛行,甚至截肢。

更危险的是,不稳定斑块可能突然破裂,引发血栓,导致“平时无症状,突发致命事件”,这也是很多人猝死的重要原因。

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少人认为血脂异常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实则不然。高油高糖饮食、久坐、熬夜等习惯,让30-40岁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20%。临床中,20多岁因突发心梗查出严重血脂异常的案例并不少见。

这些人更容易被血脂异常“盯上”

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遗传密切相关,以下人群需重点关注:

  食偏好高油(油炸食品、动物内脏)、高糖(甜饮料、糕点)者;每周运动少于3次、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的“久坐族”;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直系亲属有早发冠心病、高脂血症的人(风险增加2-3倍);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长期吸烟者(烟草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胆固醇沉积)。

建议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血脂,普通人群40岁后也应定期监测。

管好血脂:从生活方式到药物治疗

血脂异常的管理需“分层处理”,轻度异常可通过生活调整改善,中重度则需配合药物。 

生活方式:血脂管理的“基石”

调整饮食结构:每日食用油不超过25-30克,用橄榄油、茶籽油替代动物油;每周吃2-3次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补充Omega-3脂肪酸降低甘油三酯;多吃全谷物(燕麦、玉米)、蔬菜(芹菜、西兰花),膳食纤维能帮助排出胆固醇;远离反式脂肪酸(植脂末、酥皮点心),其危害远超普通脂肪。

坚持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促进“坏胆固醇”代谢,还能升高“好胆固醇”(HDL-C),调节效果比单纯节食更明显。肥胖者减重5%-10%,血脂指标可显著改善。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让胆固醇更易沉积,戒烟3-6个月后血脂即可改善;

过量饮酒升高甘油三酯,男性每日酒精不超25克(约啤酒750ml),女性不超15克(约红酒150ml)。

药物治疗:若生活调整3-6个月后,血脂仍不达标(如LDL-C≥4.1mmol/L,或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者LDL-C≥1.8mmol/L),需遵医嘱用药: 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降低“坏胆固醇”的首选,能稳定斑块;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适用于甘油三酯严重升高(≥5.6mmol/L)者,预防胰腺炎;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用于他汀效果不佳者。

降脂药需长期服用,不可因“没症状”停药,否则血脂反弹会加重血管损害。用药期间每3-6个月查一次肝功能,监测副作用。

避开这些认知误区 

没症状就不用管:等到出现胸痛、偏瘫时,血管病变往往已不可逆;

血脂正常就停药、放开吃:药物和生活调整需长期坚持,否则极易反弹;

纯素食能降血脂:长期缺脂会导致代谢紊乱,反而升高甘油三酯。

  血脂异常虽沉默,却在悄悄摧毁血管。定期监测、科学管理,才是对血管健康最有效的保护。记住,今天对血脂多一分关注,明天就少一分心梗、脑梗的风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