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卒中不是“老年病” 年轻人也需警惕
2025-08-29 00:00:00
作者:宗寿健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提到脑卒中(俗称“中风”),很多人会将其与“老年病”划等号。但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45岁以下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约8%的速度上升,占全部患者的15%~20%。熬夜、酗酒、久坐、压力过大等现代生活方式,让脑卒中逐渐撕下“老年标签”,成为威胁年轻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本文将揭示年轻人需警惕的5个风险信号,并提供科学预防建议。突然剧烈头痛:可能是脑出血的“警报”信号特征:无明显诱因的突发性头痛,程度剧烈(如“头部要炸开”),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颈部僵硬。   年轻人需注意:这种头痛与普通偏头痛不同,通常不会自行缓解,且可能在活动中(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突然发作。   医学解释:长期高血压、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年轻人若存在未控制的高血压(如熬夜后血压骤升)或先天性血管异常,风险会显著增加。   应对措施: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肢体麻木无力:“小中风”的典型症状信号特征:单侧肢体(如手臂、腿部)突然麻木、无力,持物掉落(如筷子、手机),行走时向一侧偏斜,或面部歪斜(如口角流涎、闭眼不全)。年轻人需注意:症状可能短暂出现(数分钟至1小时),易被误认为“疲劳”或“压到神经”,但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小中风”,是脑卒中的前兆。  医学解释:TIA多因脑血管短暂堵塞(如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虽症状短暂,但提示脑血管已出现病变。研究显示,约30%的TIA患者在1年内会发生真正的脑卒中。  应对措施: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在24小时内就医,通过CT、磁共振(MRI)排查脑血管状况,避免延误治疗。

突发眩晕与平衡障碍:小脑或脑干受损的警示信号特征: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伴随恶心、呕吐,甚至无法行走(如向一侧倾倒)。    年轻人需注意:这种眩晕与“耳石症”等良性眩晕不同,常伴随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神经症状,且与头部位置变化无关。    医学解释:小脑和脑干负责维持身体平衡,若这些区域缺血(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平衡功能障碍。年轻人若长期低头看手机(“低头族”),可能引发颈椎动脉受压,影响脑部供血,增加眩晕风险。    应对措施: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若伴随其他脑卒中信号,需拨打急救电话,排查后循环缺血(脑干、小脑梗死)。(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年轻人脑卒中的3大高危因素除上述信号外,以下因素会显著增加年轻人脑卒中风险:

高血压:约50%的青年脑卒中患者患有高血压,且多为“无症状高血压”(未定期体检)。

不良生活习惯:熬夜(凌晨2~4点是脑血管意外高发时段)、吸烟(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酗酒(导致血压波动和凝血功能异常)、久坐(每周运动<3次)。

基础疾病与特殊状态: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口服避孕药(增加血栓风险)、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等。

预防胜于治疗:年轻人如何远离脑卒中?定期监测血压:建议2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压,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药,避免自行停药。

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避免熬夜(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

低盐低脂饮食,每周吃2~3次深海鱼(补充Omega-3),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管理情绪与压力: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血压升高,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调节。

警惕“隐形杀手”:若出现上述3个信号,牢记“FAST原则”:

F(Face面部下垂):观察一侧面部是否歪斜;

A(Arm肢体无力):双臂平举,是否一侧下落;

S(Speech言语障碍):说话是否含糊不清;

T(Time立即就医):出现症状立即拨打120,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

结语

脑卒中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年轻人更应摒弃“年轻就是资本”的侥幸心理,关注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用科学的习惯守护脑血管健康。记住:对脑卒中而言,“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避免终身残疾。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