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结直肠癌现阶段新发病例数已经在恶性肿瘤中占据第二位,对人们的生命健康能够造成严重威胁。但是结直肠癌属于一种能够进行防治的癌症,只要做好筛查预防工作,便可以降低其发病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那么接下来就针对结直肠癌的早筛早防知识做出详细介绍。
哪些人应该进行早筛?
1、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患结直肠癌的风向将会持续增大,通常情况下,普通人员建议应该从45岁开展开展早筛;2、一些有家族史的人也应该进行早筛,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中出现过结直肠癌患者,其患该病的风险也会升高,对于这类人群,通常应该比家族当中最年轻患者实际发病年龄提前至少10岁就进行筛查;3、遗传性高风险人群,比如林奇综合征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患者,通常发病年龄相对更早,应该从20-30岁便进行定期筛查;4、出现持续便血或者是排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变细、里急后重)、长期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者,应该及时进行筛查;5、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也应该每2年开展1次结肠镜检查活动。
目前常见的早筛方法
结肠镜检查
这是结直肠癌筛查的一个“金标准”。借助结肠镜,医生能够直接观察肠道当中的情况,这样便可以清晰看到肠道黏膜是否出病变问题,包括息肉、腺瘤以及癌肿等。除此之外,检查期间,若是发现可疑病变,还能够立即取组织开展病理活检,从而及时明确病变性质。因此建议普通人,应该每5-10年开展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果是高危人群,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检查间隔。
结肠CT成像
这种方法是借助CT扫描设备来得到结肠的图象,再通过计算机处理便可以直观地看到结肠的形态。由于这种方法对较小的病变通常难以准确发现,同时需要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所以现阶段主要用于哪些不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粪便潜血试验与DNA检测
粪便潜血试验是现阶段比较经济、简便以及无创的早筛方法,可以借助检测粪便中存在的微量血液来准确地发现一些潜在肠道病变问题。这是因为大部分结直肠癌或者是癌前病变,能够造成肠道黏膜出血,并且混入粪便中。所以建议每年应该开展1次粪便潜血试验,若是检查结果呈阳性,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从而明确具体原因。
对于粪便DNA检测方法,能够借助检测粪便当中肿瘤DNA的方式快速发现早期病变问题,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以及特异性。但是这种方法费用较高,所以目前并没有广泛普及。
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方法
健康饮食
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各类实物,包括全谷物、水果以及豆类或者是蔬菜等,能够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进一步增加粪便体积,这样可以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当中的停留时间,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另外,应减少红肉(包括牛肉、羊肉以及猪肉)还有各种加工肉类(包括香肠、火腿以及培根等)的摄入,有关研究发现这些肉类可以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建议每周开展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慢跑以及游泳等,能够促进肠道蠕动,还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这些均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出现。此外,运动还可以控制体重,防止肥胖,而肥胖也属于诱发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戒烟限酒
烟草当中存在多种有害物质,可以对肠道黏膜造成较大的损伤。此外,酒精也可以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很容易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这些均会加大结直肠癌的发病几率,因此,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戒烟限酒。
及时治疗肠道疾病
若是患有一些炎症性肠病,应该及时进行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开展规范化治疗。普通人群若是长期腹泻、便秘或者是便血,也应该及时进行就医,明确病因然后开展针对性治疗。
结直肠癌虽然非常可怕,但只要日常生活中给予高度重视,坚持做到早筛早防,便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建议普通人群达到45岁以上应该定期开展结肠镜等有关检查;高危人员应该更早、更频繁地进行筛查。此外,还应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整饮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等,这样才可以让结肠癌真正地实现“无处藏身”。
在忙碌的生活节奏里,大家往往习惯性地忽略身体发出的小信号,头有点晕,觉得是没睡好;脖子紧了,归结于落枕;心跳快一些,就说自己压力大。可是,这些“熟悉”的小毛病,也许就是高血压在偷偷敲门。高血压不像感冒发烧那样突然来临,它没有剧烈的疼痛,也没有明显的不适,但却会慢慢侵蚀健康。最可怕的是,很多人等到出现中风、心梗的时候,才惊觉血压早已悄悄“溜走”多年。
1.血压为何会“偷跑”?
“偷跑”这个词用在“血压”身上,挺合适的,本来正常的血压,因为一些坏习惯,年纪大了,天天绷着劲儿,慢慢就往高处“跑”,但它不会马上让你难受,只是悄悄改变血管状态,慢慢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很多人知道血压高时,体检报告已经红灯亮了,或者身体已经开始闹腾,这都是血压“偷跑”留下的痕迹。
2.高血压真的有“感觉”吗?
有人觉得自己头不晕、心不跳,就不会得高血压。其实,血压升高刚开始时,很少会有明显感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后脑涨,早晨起来头沉,看东西有点模模糊糊,但是这些症状太普遍了,大家很容易就忽略了。有的人平时在家量血压都是正常的,到了医院血压就升高了,这种情况叫作“白大衣高血压”,也有人平时在家血压高一点,到了医院量血压正常,这叫“隐匿性高血压”,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血压不能靠一次两次的测量来判断,要长期观察才行。
3.为何说它是“沉默杀手”?
高血压对血管的伤害是持久的,它让血管变硬变窄,慢慢地让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影响到肾脏的功能。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发中风、心梗、心衰等致命情况,就像水管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时间久了,水管就容易变脆,甚至会爆裂。人的血管也一样,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出血等并发症,也会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很多原本好好的人,突然就倒下了,一检查才发现,血压早就已经很高了。
4.谁容易被高血压盯上?
不是只有老人才会得高血压,现在许多年轻人,天天熬夜,吃重口味,久坐不动,情绪起伏大,也成了高血压的“目标”,尤其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上班族,往往是最有压力却最忽略体检的人群。家族里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更要小心,遗传因素让你比别人更容易“中招”,再加上肥胖、抽烟、喝酒这些习惯,血压升高只是早晚的问题。
5. 如何检测血压是否异常升高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定时量血压,不是只有体检的时候才量一次,也不是早上量一次就完了,最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测几次,早上起床后、上午、下午、睡觉前等等,简单记一下,看有没有突然变化,家里量血压得用合格的电子血压计,量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喝咖啡等,先安静休息5-10分钟,手臂放平,手掌向上,肘部、血压计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量的时候不要说话、移动身体,偶尔一次高点不要紧,要是连续几天都高,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就得小心了。
6.生活方式决定你的血压走势
高血压并非不可逆,早期血压升高时,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常可恢复正常。
少盐少油少糖:高盐多油多糖饮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将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注意隐形盐,如酱油、咸菜、腌制品等),每日油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内,每日糖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内,虽需刻意实践,但具有重要健康意义。
多动一动:不是让你天天去跑马拉松,每天快走30分钟、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做健身操、饭后散步等,都是很好的降压助手。
管住情绪:长期焦虑、愤怒与抑郁的情绪均会加剧血压波动,维持情绪平稳有时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
戒烟限酒:烟草致血管收缩,酒精使血压升高,长期作用下高血压难以避免。
睡够了别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损伤内分泌和血管功能,很多血压升高的人都是从熬夜开始的。
很多人一查出高血压就觉得自己“完了”,其实没那么严重。现在用药的方法多得很,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调节,完全可以控制得很好。医生开的药别乱停,也别指望靠偏方。血压忽高忽低最容易出事,有人觉得血压正常就不再吃药了,这太危险。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习惯性的健康意识,不要把血压当成一个“指标”,而是当成身体给你发出的提醒信号。它告诉你:是时候停下来,好好对待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