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眼科手术团队为患者实施了一系列手术操作,包括显微镜下右眼睑球粘连分离、青光眼引流阀置入、人工晶体取出、虹膜周切、人工角膜移植术,并在手术最后阶段,进行了玻璃体切除。
同样得益于此技术的还有42岁的患者李先生,30年前因双眼碱烧伤在当地医院先后进行了唇黏膜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术,视力曾恢复至右眼0.2、左眼0.1。此后发生了双眼角膜植片排斥,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求医之路。
2023年患者因视力下降至手动视力(手动视力,注:只能看到手指在眼前晃动)再赴北京就诊,专家建议行人工角膜移植术,等待一年排期未果,视力进一步降至仅有光感,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最终选择道省医院就医。患者父亲告诉记者,在第二次求医途中,患者因为视力问题未能及时躲避车辆,导致发生车祸,两根肋骨断裂。“如果一直不能恢复视力,以后该如何生活……”患者父亲年事已高,无法时刻在其身边照顾,视力问题一直是他最担心的事。
幸运的是,在余曼教授团队的帮助下,患者接受了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首日患者视力已恢复到0.2。患者看见陪伴自己就医的父亲时,感慨地说:“二十几年不放弃光明的希望,值得了!”术后一周患者视力恢复到0.4,于4月22日出院。
余曼告诉记者,角膜盲可能由角膜瘢痕、角膜溃疡、角膜穿孔、角膜白斑、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等病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据了解,我国有300余万角膜盲患者,角膜盲是我国第二位致盲性眼病,角膜移植手术是主要的复明方法。由于眼部存在免疫赦免,低危角膜移植的植片存活率可达80%以上,多数患者可通过行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对于眼部严重化学烧伤,如上述第二例患者李先生,热烧伤、多次角膜移植失败、严重眼表疾病,如上述第一位患者等高危角膜移植群体,常规角膜移植手术预后较差,人工角膜移植是此类患者复明的唯一希望。
据介绍,国际上有多种类型的人工角膜产品,其中美国波士顿(Boston)人工角膜在1992年获得美国FDA批准,是目前全球人工角膜的主流产品。由我国自主研发领扣型人工角膜是参考国际运用最广泛的美国Boston I型人工角膜,并自主创新研制。
“领扣型人工角膜的整个装置结构可以理解成‘三明治’,医生通过实施手术,将它们一层层叠加组合,像领扣一样把它们扣在一起。前面部分是一个三毫米大小的镜柱,可以代替中央区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后板是一个模拟亚洲人瞳孔颜色的带孔医用钛板,两者中间夹着捐赠者捐献的角膜,最后还会有一个医用钛合金卡圈将“领扣型三明治”锁紧加固。”余曼解释说,整个装置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光学通路,代替患者已经坏了的角膜,起到恢复视力的作用。使用这个“三明治”,不用担心因免疫排斥而导致手术失败,领扣型人工角膜临床应用顺利开展,将为更多的重度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