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铃坠地
危机乍现
54 岁的蔡先生,一直秉持着对健康生活的热爱,晨练是他每日雷打不动的习惯。这天,像往常一样,他在家中拿起那对陪伴他许久、重达 30Kg 的哑铃,准备开启新一天的力量训练。随着手臂一次次有力地屈伸,哑铃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蔡先生沉浸在自律带来的充实感之中。
然而,就在一瞬间,毫无征兆地,一阵如刀割般的背部胀痛猛地袭来,蔡先生的动作戛然而止,手中的哑铃重重坠地。那疼痛来势汹汹,迅速蔓延至整个后背,令他难以直起腰杆。紧接着,呼吸也变得急促而艰难,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的咽喉,每一次喘息都伴随着钻心的痛苦。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滚而落,乏力感如藤蔓般缠上他的四肢,双腿一软,他再也无法站立,整个人摇摇欲坠。
“快来人啊!”蔡先生的呼喊声中满是惊恐与无助,家人闻声赶来,看到他惨白的脸色和扭曲的面容,心瞬间揪紧,手忙脚乱地拨打了 120,紧急送往附近的三甲医院。急诊室内,医护人员迅速行动,CTA 检查的仪器高速运转,结果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主动脉 A 型夹层,这个名字陌生却又致命,每小时 1% - 2%的死亡率,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病情危急,刻不容缓,蔡先生即刻被 120 转诊至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医一附院)急诊科,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
生死竞速
多科“护航”
成医一附院的急诊科,在接到转诊通知的那一刻,便如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迅速启动。胸痛绿色通道瞬间开启,警报声、匆忙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医院走廊的宁静。多学科会诊的指令下达,各个科室的专家如临战的将士,迅速集结。
胸心外科团队率先奔赴“战场”,查看蔡先生的病情后,众人的神色愈发凝重。患者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极广,从升主动脉一路蔓延至双髂总动脉,就像一颗深埋在身体核心地带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胸降主动脉真腔瘪陷闭塞,头臂干动脉全段、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近段皆受牵连,左侧椎动脉还异常起源于主动脉弓,左椎动脉优势型,这复杂棘手的病情,手术难度超乎想象。
在急诊科、胸痛中心(心血管内科)、麻醉科手术室、超声医学科等科室的紧密配合下,术前准备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各项检查有条不紊地推进,护士们轻声安抚着蔡先生焦虑的情绪,麻醉师仔细核对每一项用药,超声医学科医生再次精准定位病变部位……所有人都在为这场生死攸关的手术默默付出,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的流逝都揪着众人的心。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胸心外科郝明教授带领团队走进手术室。无影灯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式打响。手术刀在他们手中稳稳落下,精准地切开皮肤、分离组织,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多年的专业积累与坚定决心。手术室外,家属们焦急地踱步,眼睛紧盯着那扇紧闭的大门,每一分钟都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险象环生
重迎曙光
手术台上,郝明带领团队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血管纤细而脆弱,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他们小心翼翼地置换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将支架象鼻精准置入,如同在为摇摇欲坠的生命大厦重新搭建坚固根基;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左侧椎动脉搭桥术、主动脉瓣成形术,一项项高难度操作依次展开,每一步都险象环生,如同在钢丝上跳舞。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整整 7 个小时,这场艰苦卓绝的手术终于落下帷幕。当郝明疲惫却又欣慰地走出手术室,宣告“手术成功”的那一刻,家属们喜极而泣,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蔡先生如同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被成功摘除了大血管上的“夺命炸弹”,随后被送至重症医学科继续接受精心治疗。
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 24 小时不间断守护,时刻关注着蔡先生的每一项生命体征。从调整呼吸机参数,到精准用药,再到悉心护理伤口,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满满的爱心与专业素养。术后的蔡先生,在这温暖有力的守护下,一天天好转起来。终于,术后 第9 天,他康复出院。
在此,成医一附院提醒广大健身爱好者:健身虽好,但务必“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充分了解自身状况,循序渐进、科学规范锻炼,才能真正让运动为生命赋能,而非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