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卫健联播
热点排行
锦旗也赶新潮,在这里,每面锦旗都是“医”段故事!
2025-08-27 16:42:31
作者:陈曦
作者单位:遂宁观察

请吃饭,不去;送红包,不收。在医患之间,人们为了表达心里那份沉甸甸的谢意,感谢的方式正悄然迭代。各种老派的、新潮的“锦旗”开始层出不穷,背后都是一个个温暖的医患故事,编织着医疗领域独特的人文图景。

无敌派:“宇宙第一产科”

黄女士的身高接近1.7米,再加上生产前宝宝的各项指标,顺产应该不困难,但现实偏偏没按常理“出牌”。

“生产时孩子卡在耻骨联合那里,整整两个小时没有进展。”回想自己生产时的情形,黄女士依然有些激动,“力气已经耗尽,眼看着就要顺转剖。我的情绪逐渐崩溃时,产房突然进来好几个医护人员给我加油打气,给我喂水,帮我尝试调整体位。”

黄女士说,正是遂宁市中医院这群医生护士们的到来,给了她充足的情绪价值,让她又有能量坚持下去,最终顺产生下宝宝。“其实当时已经是中午,按理说她们应该去吃午饭,但是她们都在那里陪着我。”黄女士告诉记者,其实不只是生产的时候,住院期间医生护士给予她和宝宝的关心和关注也让她非常感动,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制作一面特殊的锦旗送给产科。

朴实派:“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 救死扶伤”

“我老伴生病好多年了,我们带着她跑了好多地方,都没得啥效果。最恼火的时候床都起不来,吃饭都要人抱着慢慢喂。直到后来遇到了治未病中心的陈明明医生。”袁大爷说。据了解,袁大爷的老伴严婆婆已经年过八旬,有肿瘤病史,还伴有多种慢病,全身情况比较差。袁大爷口中的陈明明是遂宁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她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培元固本理论,对严婆婆进行长期健康(慢病)管理。

严婆婆的孙子入伍前特别担心奶奶,生怕回来看不到她了。“回来发现他婆比原来还好,开心得很。”袁大爷说,“多亏了陈医生和她团队的医护人员,这几年在我家老太婆身上花了不少心思,问题一个一个的给解决了,生活慢慢能够自理了。”采访当天,袁大爷刚陪着老伴从佳和北城散步回袁家坝(圣鹭岛),“中间就一小段坐了船,走了一公里左右,这些以前哪敢想。”

“我们想不出其他的感谢方式,希望以这样(送锦旗)的方式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袁大爷告诉记者,“送锦旗那天,我带着儿子、孙子、重孙子,四代人一起去的。”

玩梗派:“古希腊掌管脊柱的神”“牛”

这两面锦旗的故事与一位八旬婆婆有关。

由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李婆婆意外导致腰椎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综合考虑她的年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市中医院骨二科病区团队决定为老人实施椎体成形术(俗称“打骨水泥”)。

“手术本身是一个微创手术,但由于婆婆同时患有情感障碍,很难配合检查和手术,我们想了不少的办法。”遂宁市中医院骨二科主任中医师李强告诉记者,婆婆无法配合术前检查,几番尝试之后才通过注射镇静剂勉强完成相关检查。

但完成检查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椎体成形术本身只需要局部麻醉,如果患者不配合就很难完成手术。”李强表示,通过团队反复讨论之后,决定让李婆婆的亲人进入手术室,“他的外孙在手术室内全程陪同、安抚她的情绪,这才让她配合完成了手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腰部疼痛明显缓解。”

在为李婆婆的治疗过程中,医护团队的全力以赴和不轻易放弃,让李婆婆的家人十分感动。为了表达感谢,他们赶在老人出院前制作了两面锦旗送到科室,以表谢意。


评论
 

花式锦旗让医患之间有了更多可触摸的温度

当人们开始用锦旗花式整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感谢形式的迭代,更是医患关系从单向救治到情感共鸣的进化,本质上都是医患之间用时代语言书写的“情感货币”。黄女士的锦旗承载着医护人员直抵人心的生命温度;袁家四代人送来的锦旗铭刻着中医调理为他们带来的家庭希望,而李婆婆家的“梗式锦旗”则暗藏着治疗过程的温暖细节。锦旗,这份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让医患之间有了越来越多可触摸的温度。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