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卫健要闻
热点排行
难以言说的“男”题——前列腺炎
2025-09-18 00:00:00
作者:熊文中
作者单位:峨眉山市中医医院

提到前列腺炎,很多男性朋友可能会觉得尴尬、焦虑,甚至把它和“肾虚”、性病等划上等号。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就像是“前列腺的感冒”。今天,我们就来科学、全面地认识它,消除误解,学会正确应对。

什么是前列腺炎?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大小如栗子,掌管着排尿和射精的“阀门”。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组织因感染、免疫异常、久坐等因素引发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或会阴部坠胀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性功能异常或焦虑情绪。此病好发于 20~50 岁男性。

前列腺炎分哪几种?

根据国际通用分类(NIH 分类),前列腺炎主要分为四型,其治疗和预后差异显著:

(1)I 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起病急,症状重,由细菌感染引起,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重感冒”。患者可出现高烧、寒战、明显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灼痛、困难甚至尿潴留。需立即就医。

(2)II 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同样由细菌感染导致,但症状较轻、病程长(超过 3 个月),易反复发作。症状不如 I 型剧烈,可伴有骨盆区隐痛、尿频、尿急。需规范、足疗程抗菌治疗。

(3)III 型:慢性前列腺炎 /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占 90% 以上),病因复杂,无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超过 3 个月)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如会阴、睾丸、腹股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和生活质量下降。

(4)IV 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患者无任何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如何确诊前列腺炎?

医生会结合“症状 + 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症状问诊:询问是否有尿频、尿急、会阴部疼痛等典型症状,并排除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其他疾病。

(2)体格检查:包括直肠指检,这是评估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的必要检查。

(3)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和培养。

(4)其他检查:必要时可能进行B超、尿流率测定、细菌培养等。

核心提示:切勿自我诊断,更不要轻信网络传言。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炎治疗方案不同,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

中西医如何治疗前列腺炎

(1)西医治疗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需使用抗生素,一般用药2~4周,并可搭配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疼痛。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较长,同时可加用α-受体阻滞剂以改善排尿不适。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常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并可配合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必要时结合心理疏导缓解焦虑。

(2)中医治疗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将前列腺炎归为“精浊”“白浊”“淋证”等范畴,认为与“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肾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推拿、穴位贴敷、中药灌肠。       其他疗法:如中药坐浴、穴位埋线、脐疗、中药塌渍。

重要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但务必在正规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或泌尿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药或轻信偏方。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避免“久坐憋尿”:避免长时间骑车或久坐,建议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不要憋尿,以免加重前列腺充血,减少对前列腺的压迫。

      (2)保持“健康习惯”: 每天饮水1.5~2升,稀释尿液; 不熬夜、不酗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火锅),避免前列腺长期充血;保持规律性生活(避免过度或长期禁欲),有助于前列腺液定期排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3)注重“局部护理”: 日常用温水清洗会阴部,避免久坐于潮湿环境; 适当运动(如快走、慢跑),增强盆腔血液循环,改善前列腺代谢。

       最后提醒:前列腺炎并不可怕,它更像一个需要耐心管理的“慢性朋友”。科学认识、正规诊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战胜它的三大法宝。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面对,才能重获轻松与健康。

(峨眉山市中医医院 熊文中)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