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卫健要闻
热点排行
成医附院“冯老师”:2000余名患者的实时健康守护者
2025-10-28 00:00:00
作者:黄杰
作者单位:

       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简称:成医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提到“冯老师”,慢阻肺患者张阿姨会笑着说:“找她准没错。”肺癌术后康复的李伯伯会感慨:“有她在,心里就踏实。”

      这位被患者亲切称作“冯老师”的专职呼吸慢病管理护士叫冯晓丽,她用20年的专业坚守与温情陪伴,成为了呼吸慢病患者在医院的“熟人”、健康路上的“向导”,更用一套“全程化、共病管理”的服务模式,让“以患者为中心”从口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温暖。

2000余名患者的“24小时健康顾问”

      “冯老师,我这两天早上起来总喘,要不要麻烦医生帮我调调药?”清晨6点,冯老师的微信就收到了患者王阿姨的消息,她放下手中的早饭,立刻回复:“先试试放慢呼吸,用腹式呼吸法缓解下,我马上帮你联系主治医生,半小时内给你回复调整方案。”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会在冯老师的微信里上演。作为科室“一对一健康守护站”的核心力量,她为每一位纳入管理的慢阻肺、肺癌、哮喘、肺纤维化等患者,都建立了“一人一档”的动态健康档案,通过专属微信平台,将2000余名患者纳入实时管理。

     “以前用吸入剂总觉得没吸对,药好像都浪费了,冯老师隔着屏幕一步步教我握笔、吸气、按压的节奏,现在终于用得规范了。”患者刘爷爷说,不管是深夜突发咳嗽,还是对用药有疑惑,只要在微信上喊一声“冯老师”,总能得到及时回应。线上实时沟通、用药指导、症状监测,线下面对面随访、病情评估,冯老师用“一人一策、全程跟踪”的服务,把健康守护延伸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里。

让医疗多一份“温度支撑”

    “冯老师,我最近总睡不着,想着自己的病就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次线下随访中,肺癌患者陈阿姨拉着冯老师的手,眼眶泛红地说出了心里话。冯老师没有只关注她的肺部指标,而是轻轻拍着她的背,耐心听她倾诉,随后联系了科室对接的医务社工。

     这正是科室打造的“有温度的慢病管理新范式”——将医务社工融入呼吸慢病管理,既治身体,更关怀内心。冯老师会把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情况一一记录在健康档案里,一旦发现患者有焦虑、抑郁情绪,就立刻联动社工资源提供心理疏导;遇到患者因家庭照护困难而影响康复的情况,她会帮忙对接社区支持力量,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

    “以前看病总觉得孤零零的,进了医院就紧张,现在每次来,冯老师不仅帮我查病情,还会问我家里的事,社工小周也常来陪我聊天,感觉就像家人在身边。”陈阿姨说,如今她不仅睡眠好了,也敢主动和病友交流康复经验,整个人的状态都开朗了许多。

重新定义医患间的“熟人关系”

      “在医院有个熟人,真不是一句空话。”这是许多患者对冯老师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评价。曾经,不少呼吸慢病患者因为病情反复、用药复杂,每次看病都带着忐忑——不知道该找哪位医生,不清楚自己的指标变化,对康复方向更是迷茫。

       而现在,冯老师成了他们在医院的“定心丸”:初诊时,她会带着患者熟悉科室环境、对接主治医生;治疗中,她会盯着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醒复查时间;康复期,她会制定个性化的呼吸训练计划,跟踪每一次指标波动。

      从第一次见面的“陌生”,到日常沟通的“熟悉”,从面对病情的“无助”,到有专人守护的“安心”,冯老师用20年的坚守,让“医院的熟人”成为了患者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如今,在成医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程化、共病管理”的服务模式还在不断完善,冯老师和团队成员们依然用专业与真诚,陪伴着每一位呼吸慢病患者。在这里,医患关系早已超越了冰冷的诊室边界,变成了一场持续的、温暖的、可信赖的同行——而每一位患者,都真正拥有了那个能解答疑惑、安抚不安、守护健康的“医院熟人”。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黄杰)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