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科普
热点排行
胰腺囊性病变必须手术切除吗
2023-02-23 20:34:36
作者:何军
作者单位:绵竹市麓棠镇卫生院

胰腺囊性病变较为复杂,因为其病变形式多样,但并不是所有胰腺囊性病变都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病变位置不同、性质不同,其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主要是通过专业医师的诊断或追踪观察,进而确定治疗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胰腺囊性病变的知识。

一、胰腺囊性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真性胰腺囊肿。真性囊肿主要是由胰腺组织构成的,其囊壁往往是由胰管以及胰腺泡上皮组织构成,内衬中包含胰腺上皮细胞等物质,部分囊壁中的细胞会因为一系列原因消失,导致难以诊断是否为真性囊肿。临床上将真性囊肿分为以下两种:

1.先天性囊肿。先天性囊肿主要是由于胰腺导管、腺泡等出现异常导致,高发人群为儿童及青少年,部分成人也有可能会发生。一般来说,先天性胰腺囊肿体积较小,囊腔内存在胰酶含量较低的浅黄色液体,极有可能会引发肾、肝等部位的多囊性病变。

2.后天性囊肿。后天性胰腺囊肿主要是由于胰腺导管受炎症、结石、肿瘤等原因影响,发生胰管狭窄或堵塞,导致胰液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胰腺囊肿,常见的有潴留性囊肿、囊腺瘤和囊腺癌等肿瘤性囊肿。

(二)假性囊肿。假性胰腺囊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据统计,约有50%以上的胰腺囊肿病例为假性囊肿。其常并发于患者发生胰腺炎症或胰腺外伤后,主要是由于胰液外漏并聚集于网膜囊中,使周围脏器增生纤维组织,形成假性囊壁,但囊壁内不存在胰腺上皮细胞。一般来说,假性囊肿的体积较大,囊液颜色可呈现淡褐色或淡绿色,可清晰也可浑浊,且囊液量较多,含有较多的淀粉酶。

二、胰腺囊性病变的良恶性及手术治疗

(一)浆液性囊性肿瘤。浆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大部分属于良性病变,通常是在胰腺组织胃部发生单发囊肿,病症较大。在经过超声检查等检查方式后,能够清晰看到病变组织内含有较多小囊肿,这些小囊肿围绕瘢痕排列,囊肿切面多为海绵状或蜂窝状,不连接胰腺导管。而且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发生明显症状,通常是在进行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少数患者会出现呕吐、腹部疼痛等现象。一般来说,浆液性囊性肿瘤并不会逐渐发展为恶性肿瘤,但随着病情发展其体积会不断增大,医师可根据是否发生临床症状、肿瘤直径是否超过4cm、病变性质等方面内容具体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二)黏液性囊性肿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好发于胰腺末端,其体积、囊腔普遍较大,表面覆盖一层较厚的纤维囊壁,经影像学检查后能够观察到囊腔分隔、囊壁是否钙化、囊腔内是否有黏液等现象。一般来说,大部分黏液性囊性肿瘤患者不会发生明显症状,出现较轻的腹痛、腹泻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需要在进行具体诊断后将肿瘤两侧局部胰腺切除。

(三)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上并不常见,也属于胰腺囊性肿瘤,其高发人群多为60~70岁左右的老年人。其主要可通过病变部位分为局部或整体出现弥漫性扩张的主胰管型、出现囊性扩张的分支胰管型以及混合型,发生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后主胰管扩张可超过5mm,混合型可超过10mm。其中主胰管型及混合型具有恶变倾向,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通常会依据患者病症的具体范围、体积大小确定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远端胰腺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术式。分支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发生恶变的概率较低,通常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并不是全部胰腺囊性病变都必须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其具有良恶性之分,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胰腺囊肿以及肿瘤性胰腺囊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