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情绪急剧低落情况,可表现为情绪上易激怒、沮丧、悲伤、抑郁等,严重时候甚至可能令产妇产后出现幻觉甚至自杀倾向。产后抑郁症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生理变化、心理负面情绪累积、社会角色转变等。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产妇产后精神、情绪、行为出现紊乱和不良变化,对生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随着产后抑郁症发病概率的不断提升,对产妇产后情况进行重视十分有必要。为做到产后抑郁症有效预防,产妇应该多了解其相关知识,增强预防措施的实施力度,为产后健康恢复做出相应准备。
女性为什么会出现产后抑郁症
女性在完成分娩后自身雌激素水平会骤然降低,雌激素的异常降低会导致产妇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情绪上的负面变化,是引起产后抑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在生理方面,女性经历生产过程后,自身阴血损伤较为严重,从中医角度上分析,气血亏虚容易导致心神不宁,使得情绪方面出现消极变化。加之家庭因素的影响,许多女性在生产前由于家庭成员重视胎儿,孕妇会受到较好的照顾,家庭关系和谐,生产后受自身情绪、喂养孩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遇到问题后女性往往容易与家人产生矛盾,进而持续在内心中埋下消极情绪且难以宣泄,导致出现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预防措施
抑郁症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若想在预防工作上取得较好的效果,预防相应措施的实施应该注重全面性、多样化和针对性。就可实施的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产妇需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心理护理 产妇需在怀孕以及妊娠结束后均保持较好的心态,才能有效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怀孕期间,产妇可能因为非计划妊娠、担心胎儿健康问题、注重胎儿性别等原因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以及孕妇家属需在怀孕期间,通过有效方式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可采取的方式较为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与孕妇进行亲切沟通、开展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举办分享讲座。通过多方式帮助孕妇找到负面情绪抒发的窗口,使得内心郁结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在产后,护理人员应提醒家属应该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对产妇展开健康教育,告知产妇自身也应该调节自身情绪,不过分担忧宝宝健康状况,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钻牛角尖。多与家人进行沟通,通过家人得到慰藉,使得自身情绪始终能保持积极正向的状态。
进行饮食及用药护理 产妇在分泌后数小时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会急剧下降,极有可能触发抑郁症。为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护理人员需结合产妇饮食表现对其饮食结构进行调整。指导产妇适当食用蜂蜜和豆制品,以增加孕激素。同时提醒产妇多注意休息,以保证身体状态。结合医师意见部分产妇可服用雌激素药物进行干预,护理人员需对其进行用药指导和相应监督。
实施人文关怀护理 社会因素(如丈夫对妻子的关心程度、家庭对新生儿的满意度、家庭关系和睦程度、经济能力等)也容易让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症。针对较为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可展开相应人文关怀护理内容,帮助产妇感受到来自护士、家人之间的关心。护士可以对家属进行开导,阐述家人给予产妇关心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中多将新生儿积极的信息传递给产妇,让产妇能感受到新生命诞生的喜悦。护士需告知家属在产妇面前弱化现实矛盾问题,尽量不在产妇面前争吵、推卸责任等。最后,需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引导产妇学会自我开解,让自身能以较好的情绪状态从容解决问题。
运动训练护理 在产后身体状态恢复较好的情况下,实施适当运动有助于分散不良情绪、提升身体机能,帮助自身在生理以及心理两个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变。护士可引导产妇选择自身感兴趣的运动,如瑜伽、有氧操等。运动期间做好指导与监督工作,注重运动的频次和运动量,切忌过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