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类相对特殊的人群:他们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是其精神状态与生活能力却非常不稳定,需要护理人员进行长期照顾,而他们所患的往往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对于这类患者,只有采取适当的引导与康复护理措施,才能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
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一种因患者心理层面上的障碍而引发的多种类型的疾病的统称,大致可以分为心理性精神疾病、身体性精神疾病、自知力缺失性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性精神疾病等。在日常生活中,精神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动作等层面往往有着持久且明显的异常,不仅难以完成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更是存在着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有时还有一定的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与动作。因此,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只有采取适当的康复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引导与帮助,才能更好地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复正常。
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引导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一般适用于处于精神障碍慢性衰退期、缺乏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作息表,并且从刷牙、洗脸、洗脚、洗浴等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开始对患者进行训练。例如,在训练患者刷牙能力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就应当手把手地引导患者正确地选择牙膏与牙刷,并引导其学习“三三制刷牙法”;而在训练患者洗脸能力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则应当引导患者了解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比如选择温度适宜的水洗脸,最好使用流水洗脸等。只有严格遵照相应的作息时间表来引导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协助患者进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
除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协助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一些独立生活技能的训练,比如:如何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使用与保管金钱等。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将每一项独立生活技能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步骤的演示,并且不同的独立生活技能应当避免同时开展,应当在患者掌握某项技能后再进行下一项技能的训练。例如,对于患者洗衣服的训练,就应当先准备好所需要洗的衣物,并且逐步向患者展示洗衣、晾晒以及叠放衣物的方法,并且督促患者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等。
针对患者的心理层面进行康复训练。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还应当对患者实施心理层面的康复护理,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能力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以及压力管理训练等。其中,认知能力训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患者进行想象与领悟;情绪管理能力的训练是让患者在特定的情境下体察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压力管理训练则是通过让患者对呼吸放松、精神放松等多种不同放松技术的学习来逐渐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并且通过参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来缓解患者的压力,进而使患者的精神逐步保持在更加稳定的状态。
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
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护理人员应当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并且在护理过程中做好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避免因患者的突然失控而受伤;其次,护理人员应当引导那些需要服药控制疾病的患者定时定量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减少药量;最后,有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会因为天气变化的刺激而导致病情的反复,而护理人员则应当引导患者在季节变化的时候及时增减衣物,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