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日益升高。该病可引起骨密度下降、骨脆性升高,仅仅是轻微的碰撞或者是用力打喷嚏,就有可能发生骨折,对老年人的健康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重视骨质疏松护理,加强日常管理,补充营养和钙质,减少骨折风险。本文主要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展开分析。
饮食护理
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加强饮食管理,确保饮食平衡,要均衡地摄入各种营养物质。首先需要确保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摄入量占据总热量的 20%~30%,并且要优先选择优质蛋白质,例如牛肉、羊肉、瘦肉、鱼肉等。同时饮食中也要控制脂肪摄入,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10%,并且要少食零食和甜食,多食用粗粮和谷物,补充膳食纤维。存在高血压的老年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不能超过 3g/d。其次,要多补充水分,每天要喝2000~2500mL的水,并合理搭配食物,可以多食用补益气血肝肾的食物,例如猪肝、龙眼、百合粥等。最后饮食中需要摄入足够的钙质与维生素,每天可以多喝牛奶、羊奶或者是豆浆,有助于提高身体营养状况。牛奶、乳酪、酸奶是补充钙剂的最佳食物,同时虾皮、虾米、海鱼以及豆制品也有较高的含钙量,因此饮食中可以多摄入这些食物。饮食要注意适量,不要暴饮暴食,饭后可以多走一走,加速胃肠消化,避免食物潴留、便秘等情况。
生活护理
骨质疏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管理,保持生活作息规律,不要熬夜,保持心情愉悦。同时出门时最好要穿防滑鞋,到商场、大楼等地面光滑的地方,可以扶着扶手走,或者使用扶手杆,避免跌倒。最后,骨质疏松患者还可以更换硬板床,不要使用软床;多到户外运动,多晒太阳,能够加速维生素D合成,加速钙质吸收。
运动护理
适当的运动可促进人体健康,因此骨质疏松患者也要适当运动,例如慢跑。适当慢跑可以锻炼下肢肌力以及骨骼强度,预防步态不稳引起的跌倒。但是慢跑时要注意适量运动,每天慢跑1~2次,每次 20~30min。同时可以进行握力训练与下肢锻炼,握力训练可以改善上肢肌力,预防肱骨、桡骨骨折,下肢锻炼可以改善下肢平衡,预防跌倒。每次锻炼都要适量而行,不要过量运动,不然可能引起运动损伤。
疼痛护理
当骨质疏松患者出现明显疼痛症状后,需要及时卧床休息,需要选择硬板床,并且可以在腰部垫软枕,确保患者能够自主翻身。同时还可以配合一些理疗,例如针灸治疗、红外线灯照射治疗、热敷治疗等干预措施。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时要注意做好保护措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药物护理
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用药。钙剂通常需要服用1年以上,才能够改善骨质疏松;同时服用钙剂时一定要多饮水,预防结石形成;每天饮水量应该超过2500mL;同时钙剂服用过程中可能诱发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定期复诊,检查血钙浓度,从而调整用药量。
康复护理
骨质疏松的病程长,因此需要长期用药干预,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由于各种症状而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疾病康复。因此在康复期间,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调节患者的负面情绪,排解压力,从而让患者保持平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后,症状将有所改善,因此需要积极与患者沟通,提高患者的信心,从而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
在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中,需要加强饮食管理,补充维生素、钙质以及微量元素,改善骨质疏松症状;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运动锻炼,多晒太阳,能够提高骨骼强度以及运动能力,最后要加强药物护理,确保患者规律用药,改善身体骨骼密度,从而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