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骨折,就是骨结构连接处出现的部分或全部断裂现象。该疾病非常常见,特别是在儿童和老年人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大部分病人只有一处骨折,但也有病人会多个部位骨折。患者在手术后能够恢复原来的骨骼功能,但有一小部分人在骨折后可能仍然有症状。现阶段,临床在进行骨骼治疗时,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复位固定方式,但手术的应用频率最高,疗效也最显著。不过,在手术后可能留下各种并发症,对患者机体也有着一定侵犯性。因此,患者在骨折手术后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饮食护理
手术后,需及时进行饮食调理,促进骨骼愈合速度。在骨骼的愈合期间,可能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在骨折手术后必须着重对各种微量元素和蛋白质、营养等的补充,使机体能够有足够的元气。不过,饮食干预时需注意时间,尽量在手术后2周再进行。前期的饮食依旧需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后期再注意补充维生素D。另外,还可多食用鱼肉、蛋黄、动物肝脏等食物,以便卧床期间补充维生素D。当患者机体稳定后,可进行户外活动时,则可注意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多吃猕猴桃、荔枝、山楂、甜椒、苦瓜等。针对便秘者,还需注意多喝水,使肠道处于通畅状态。
皮肤护理
骨折患者手术后,应加强皮肤方面的管理。每日可使用温水对皮肤进行擦拭,确保皮肤干净干燥。同时,衣物也应及时更换,尽量选择棉质材质,提升卧床的舒适度。针对创口,应尽量露出或选择宽松衣物,以免创口处受到磨损。每日还需观察创口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渗血、肿胀等现象,则应及时进行处理。定期还应帮助患者翻身,以免长期受压而出现压疮现象,肢体也需定期按摩,避免静脉血栓
运动护理
手术后,应指导患者尽早下床,使肢体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同时也能使肌肉力量得到锻炼,防止肌肉萎缩。不过,运动时需注意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分阶段进行。在术后 1~2 周,应尽量以被动运动为主,以免增加软组织的再次损伤。2~4周后,且患者病情稳定,恢复效果良好时,再指导患者进行床下的主动运动。不过,在运动中需注意强度,避免运动过度带来负面影响。运动时还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运动在身体力行的范围内。
并发症预防护理
手术后,大部分患者均需在床上制动休养,因此,还应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泌尿系统感染、压疮、关节僵直等现象的出现。及时找到诱发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适当将患肢抬升,使机体血液循环能够顺利流畅。在制动过程中也应注意力度,避免用力过度造成再次损伤。同时,在术后还应叮嘱患者多饮水,及时排尿,以免泌尿系统感染。在机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进行肢体屈伸和肢体按摩,加速血液循环。
心理护理
骨折手术后麻药消失,患者机体的疼痛较为明显,同时也无法进行各项正常的生理和生活活动,因此患者内心便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对此则应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不断鼓励患者。同时,还需和家属紧密联系,共同关爱患者,做好患者的陪护工作,使患者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另外,还可为患者讲述相关的正面案例,使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
生活护理
手术后应尽量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进出病房时尽量小声,避免打扰患者。同时,还需讲解术后的相关事项,叮嘱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协助指导,另外,护理人员还需给患者讲解床上排便、排尿等技巧,从而使患者更好地适应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