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升。因为很多病人常常伴发剧烈的胆绞痛,所以很多人都很恐惧它,其实胆结石一点也不可怕,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胆囊结石呢?
胆囊具有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汁由肝脏分泌,人体每天产生约产生600~1000毫升的胆汁,其中50%的胆汁通过胆道直接流入十二指肠,另外50%的胆汁进入胆囊贮存。胆囊的容量只有40~70毫升,所以进入胆囊的胆汁要被胆囊浓缩。胆囊内胆汁的成分84%是水分,16%为固体成分,主要是胆固醇、胆酸、卵磷脂、胆红素,还有一些电解质。胆囊浓缩胆汁主要是吸收胆汁中的水成分,并将浓缩后的胆汁储存起来,在人们进食时排出储存的胆汁帮助食物消化。
胆囊结石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主要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饮食习惯。体质肥胖,饮食习惯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人群更易患胆结石,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也与饮食习惯有关。
不吃早餐。每日按时吃早餐能促进胆汁排出,降低夜晚贮存胆汁的黏稠度,不吃早餐会增加患胆结石的风险。
运动过少。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胃肠道蠕动较慢,不利于胆汁的排泄,胆固醇易沉积下来,形成胆固醇性胆囊结石。
肝硬化。肝硬化病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遗传因素。有报道指出胆结石在胆固醇性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更易发生。
大多数胆结石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部分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胃部疾病。但是由于胆囊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所以有胆囊结石的患者不能轻视疾病,要积极进行治疗,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案为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分为开腹及微创两类,相对而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住院时间一般为3~4天,出院后患者生活能自理,简单的工作也能照常完成,但是术后一般要注意以下问题:
胆囊术后早期宜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丰富蛋白质、高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并至少维持2周,同时保证足量饮水,饮食避免油炸和油煎等烹饪方式,应采用清炖、清蒸等方法烹制饭菜。
术后两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做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伤口恢复。
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术后保持乐观情绪,部分患者在进食鸡蛋、牛奶和肉类等食物后会有腹泻现象,不用过分紧张,根据个人体质不同,会在几个月到两年左右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避免胆结石的发生的。如果患了胆结石也不用过分紧张,只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手术治疗,注意术后饮食调整及休息,短期之内就能恢复如常。所以胆结石不可怕,我们要正确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