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还会合并认知、智力、语言及听力障碍。脑瘫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特效的治愈方法,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如何进行早期预防呢?应该注意3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前。从母亲怀孕到分娩的这段时间,孕妇应该做好围生期保健。特别是在妊娠10~18周,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应注意防止感染,避免滥用药物、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在早期一旦发现胎儿异常,应该尽快人工流产。
第二阶段:产中。在分娩过程中要预防早产、缺氧、难产,做好胎儿的各种处理。一旦出现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病症,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减少对新生儿的损伤。
第三阶段:产后。在新生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要增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疾病的发生。
宝宝出生后,新生儿父母应密切观察宝宝的运动发育情况。当宝宝出现频繁地头后仰、身体发软或僵硬、四肢抖动或吃奶较差、哭闹不止或过于安静、姿势及头围异常、体格发育迟缓等现象时,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类似症状,要及时带往医院检查。目前,脑瘫早期诊断的工具包括:一般运动(GMs)检查联合新生儿磁共振检查,可以实现5个月前的超早期诊断;对于5~24个月的婴幼儿,推荐Hammersmith婴儿神经学检查(HINE)联合磁共振进行早期诊断。
如果宝宝不幸确诊为脑瘫,及早治疗是关键。2岁前是婴幼儿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此时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进行治疗,可以使神经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因此,要尽早住院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后遗症甚至不留下后遗症,这是预防脑瘫和减轻病情的有效方法。脑瘫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矫形器的应用、言语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家庭训练计划、特殊教育、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