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Nuc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的原理不同于X线检查和核医学检查,属于无创性检查。磁共振的软组织分辨力高于CT,在临床上常用于中枢系统、心血管系统、关节、软组织、盆腔脏器等病变的检查,对于头颅、纵隔、腹腔实质性脏器的检查也比较优越。许多人听到核磁共振这个名字都会以为这种检查带有辐射,事实并非如此,核磁共振对人体没有辐射,因为其主要是利用人体内大量的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运动而进行成像。它不同于利用放射线对人体检查的方式,所以相对安全。一些对射线比较敏感的人群,比如婴幼儿或者怀孕期的女性,在特殊的情况下,都可以选择做核磁共振检查。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核磁共振相关知识吧。
一、适应症
核磁共振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种: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颅内肿瘤及炎症、脑血管疾病、脑白质病变、颅脑先天发育畸形等。
脊柱病变:如椎间盘病变、椎管内肿瘤、脊髓损伤等。
五官颈部的疾病:包括眼眶、鼻窦、鼻咽部、喉部各种炎症及肿瘤。
胸部的病变:如心脏大血管的畸形及肿瘤,纵隔肿瘤,胸膜与胸壁肿瘤,乳腺的增生、炎症及肿瘤等。
腹部疾病:如肝、胆、胰、脾、肾各种微小病变、原发或转移性肿瘤以及感染性病变、腹腔及腹膜后各种炎症及肿瘤病变。
盆腔疾病: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的各种炎症及肿瘤。
骨骼肌肉系统病变:如骨关节创伤、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骨髓病变,股骨头缺血、坏死,全身肌肉软组织损伤或病变等。
二、优点
核磁共振检查利用的是外加磁场对人体进行扫查,所以对人体没有辐射,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方式。
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所以他对于脊柱以及脑组织等脏器清晰度会更高一些。
由于核磁共振可以对检查的部位进行任意方位的成像,所以获得的影像学信息更加丰富,而且核磁共振可以对检查的部位进行多序列和多参数的检查,核磁共振对很多疾病都有其他的检查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检查图像更加清晰,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解剖的细微结构,比如神经和血管。
三、检查流程
病人交检查预约单,工作人员核对检查确认单,和病人沟通,告知检查注意事项,争取病人配合。
安排合适机器让病人等待检查。
叫号后,应由病人自报姓名或出示手环,以核对病人基本信息,技师问询病史,明确临床检查目的。
工作人员带病人进入检查室,按各部位的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线圈并将靶器官中心与所选线圈中心对齐,摆好体位,同时训练病人呼吸方式以配合检查。
常规使用激光条码枪扫描申请单条码输入检查号,尽量避免手动输入,以杜绝病人信息输入错误,同时再次查对纸质申请单与机器内病人的电子信息是否一致。
选用最优的检查序列进行扫描。
扫描结束后,依据最大限度显示病灶的原则,及时排版打印胶片至一体化自助打印机,在申请单上签名并注明检查机器编号。
检查完毕,工作人员站在病人下床侧将其安全送出检查室。
给病人取报告的凭证,并告知取报告时间、地点。
当班医生将所有病人图像上传,并形成交接制度。
四、总结
核磁共振成像彻底摆脱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参数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对软组织有高分辨力,这项技术一问世便引起各方的重视,无论是设备的改进、软件的更新及升级,还是对全身各部位器官的诊断作用的研究,发展相当快,目前已经成熟,被广泛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对有些病变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