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肠子有息肉该怎么办
2023-04-17 20:07:17
作者:张倩
作者单位: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什么是肠息肉

临床中,我们将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所形成的隆起状病变称为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是一种异常生长的组织结构,只是因为尚未明确病理性质病变,才被称为息肉(它并不是肉哦)。不同患者或是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息肉的大小和形态均差异显著,有的有蒂,但基底部不广,有的无蒂,但基底部较广,只有在明确病理性质之后才会将肠息肉进行细化命名。

该疾病多发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会逐年上升,临床中大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尤其是大肠息肉患者,常会在肠镜检查或手术中被发现,只有少数会发生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小肠息肉患者会表现出肠道出血、腹痛反复发作等。

肠息肉的产生

肠息肉主要指的是一种尚未明确病理性质的异常生长组织,不同类型的息肉产生原因也不同,通常我们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并由多种不良因素诱发,像是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具体如下:

首先是饮食因素,建议患者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对辛辣的刺激性食物、腌制食品要绝对忌口,因为其中所含的细菌会与胆酸发生作用,导致腺瘤性息肉以及其他肠息肉产生。

其次是遗传因素,调查显示,在诸多肠息肉患者中,有10%的患者存在家族患癌病史,且相关研究也显示,突变基因由父母遗传给子女,从遗传学角度上来讲,男女发病概率相等,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患有腺瘤性息肉,则其他人发生家族性息肉疾病的概率会大幅度增加,像是结直肠息肉等。

最后是粪便或其他异物刺激。粪便干燥有粗渣,或是异物长时间对肠黏膜造成刺激,便会造成直肠黏膜受损,使细胞出现异常组织增生,形成息肉。

肠息肉的手术治疗

首先是内镜下切除的手术治疗方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性质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常见的内镜下切除方案有高频电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高频电切除的临床应用范围最广,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肠息肉患者治疗。针对各种消化道息肉、黏膜下肿瘤及早期癌变患者,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但是如果患者的病灶较大,则只能采取分块切除的方式,且因为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患者会有较高的复发率。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该切除术衍生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有效解决切除术的缺点,尤其是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效果更加显著,但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并发症,像是出血、穿孔等,需要临床医护人员重点关注。

其次是微创手术,主要是通过肠镜筛查之后,发现病灶太大或是无法安全切除,则可以通过腹腔镜微创取出。针对家族腺瘤性息肉病等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综合征,可直接选择全直肠结肠切除术。

手术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处理

肠息肉患者手术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三种:一是出血;二是穿孔;三是感染。

出血主要表现为黑便或便血,像是在内镜手术中患者出现出血,可以先通过内镜下止血,如果仍旧无法止血,再进行外科手术。通常情况下,内镜下止血的方式适用于大多数肠息肉患者,但部分仍需要配合止血药物。

穿孔主要是在手术中或手术后患者出现明显的腹痛症状,且检查腹部有膈下游离气体存在,这时可以用金属夹将穿孔部位夹闭,但针对穿孔严重者,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感染指的是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发热、腹泻、腹痛以及血检白细胞增多等症状,且已经排除受到其他外界因素感染,则考虑手术感染,可对症给予抗生素静脉输注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