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首页轮播图+图片新闻
热点排行
跨越时空的军旅印记 让他们在病房结下“新战友情”
2025-09-03 15:22:21
作者:白华宇 顾钧竹
作者单位:大众健康报

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成都市老年健康服务发展中心)心血管内科三病区病房内,每日清晨都有这样一幕:身着护理服的退伍军人、护工赵荣蹲在病床前,小心翼翼为97岁的王树栋系好鞋带,然后转身将被子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床单平整得没有一丝褶皱,边角线像用尺子量过一般笔直。   “王爷爷,今天理疗结束后,我推您去楼下花园晒晒太阳。”赵荣的声音温和却带着特有的干脆。病床上的王树栋缓缓点头,眼神里满是同为军人的默契。

这是两位“老军人”的“新故事”:一位是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的老人王树栋,一位是退伍后投身老年护理事业的“兵护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军旅印记,让他们在病房中结下了一段和平年代满是温暖的“新情谊”。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军旅印记,让他们在病房中结下了一段和平年代满是温暖的新情谊。

王树栋

◆抗战期间,王树栋已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主要负责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的路条。他回忆说,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那天,村里敲锣打鼓,乡亲们把藏了多年的红绸子挂在门上,他跟着队伍走街串巷宣传胜利消息,“大家都觉得,天终于亮了”。

◆即便年近百岁,王树栋仍保持着对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高度关注,“现在武器先进了,战士们也依然敢于拼搏,解放军和过去一样,不害怕任何敌人和威胁。”对于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他说:“我特意让儿子接我回家看,家里的电视比医院的更大更好,我能看清楚每一位军人走过天安门广场的瞬间”。

赵荣

◆作为一名已经退伍32年的老兵,54岁的护工赵荣将部队的严谨、自律与情感完完全全带进了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用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退伍军人的身份,赋予了他纪律性更强的照护风格:他会严格遵循护理规范,从不敢有半分松懈;而军人带来的责任感,让他对老人多了一份“战友”般的牵挂。夜里巡查时,他会默默替踢被子的老人盖好被角;清晨交接班前,总要先逐一确认每位老人的体温和用药记录。

他,97岁

烽火岁月砺初心:九旬老兵的戎马征程

1928年,王树栋出生于原宛平县第八区斋堂镇杨家村(现属北京门头沟区)。9岁那年,“七七事变”的炮火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他的学业被迫中断两年,“那时候日本兵还没进我们山区,但夜里常能听到远处的枪声。”如今在医院疗养的王树栋,对童年这段动荡经历仍记忆清晰如昨日。

随后的抗战期间,王树栋已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主要负责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的路条。他回忆说,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那天,村里敲锣打鼓,乡亲们把藏了多年的红绸子挂在门上,他跟着队伍走街串巷宣传胜利消息,“大家都觉得,天终于亮了”。

1946年9月,王树栋在舅舅的影响下毅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身解放战争,留下了深刻的战斗记忆。1947年解放石家庄时,他在涿州参与阻击战,面对敌军增援部队,还随部队缴获过一门榴弹炮,“那炮身比我还高,我们几个人推着跑。”王树栋回忆道。

1950年10月,王树栋随志愿军部队从天津出发抵达朝鲜,先参与了清理战场的工作,紧接着便投入第二次战役:“我们团执行穿插任务,穿过敌人防线后,一门心思往前推进。”彼时临近冬天,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王树栋和战友们勇敢冲锋将其击退,“敌人听到我们冲锋的喊声就会撤退,我们就趁机追击。”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王树栋与战友们打过“三八线”。1951年3月,王树栋胸部负伤,随后被送往黑龙江住院治疗;伤愈后休养了一段时间,同年5月下旬便迫不及待返回部队。王树栋介绍说,当时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初期用的多是日本的‘三八大盖’和手榴弹,重武器少,团里的炮起初只有迫击炮,全靠勇敢和近战取胜,那时的敌人就怕近战。”

从部队调剂员到助理军医,再到转正为军医,王树栋在军营里逐步成长。

1964年11月,他因病在不舍中转业,前往河北固安县担任医院院长兼书记。“当时医院条件差,没有自来水,全靠院内水井供水。”后来,医院盖了新房,床位增加,院址迁了,设施也逐步完善。

1969年,因夫人参与三线建设来到四川广元,王树栋为照顾家庭随夫人迁居四川,继续从事医务工作。从担任厂内卫生所所长,到推动卫生所发展为卫生科、职工医院,王树栋为医院的发展倾尽心血。

1983年,55岁的王树栋退居二线,在工会办公室担任协理员,直至60岁时正式离休。

今年春节前,王树栋因摔伤被转入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腿伤已基本痊愈。尽管患有冠心病,但他精神矍铄,一听说能展示自己的旧照片和肩章等,他立马弯腰帮记者寻找。对在医院的生活,他非常满意:“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好,过年过节时,单位和地方都会来慰问,还有生活补贴发放,对我们照顾得很周到。”

即便年近百岁,王树栋仍保持着对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高度关注,“每天都会看电视新闻和央视第七频道”。他感慨军队发展变化巨大,“现在武器先进了,战士们也依然敢于拼搏,解放军和过去一样,不害怕任何敌人和威胁。”对于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他说:“我特意让儿子接我回家看,家里的电视比医院的更大更好,我能看清楚每一位军人走过天安门广场的瞬间”。

他,54岁

退伍不褪色:“老兵护工”的责任与细心

照顾王树栋的护工赵荣,同样带着一身“军旅烙印”。作为一名已经退伍32年的老兵,54岁的他将部队的严谨、自律与情感完完全全带进了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用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在这所老年专科医院,他打破了一些人对男护理员“缺乏耐心、不够细心”“五大三粗不够细致”的偏见。走进他负责的病房,最先引人注意的是那份整洁与秩序:床单平整无褶皱,地面一尘不染,被子总是叠成标准的“豆腐块”,棱角分明——这是军旅生涯刻入骨子里的习惯,也是他对老年患者无声的尊重。“老人家住得舒服,心情才会好。”他总会随手利落地整理患者的床头柜,连药盒都按使用顺序排列得整整齐齐。

生活照料上,他更是面面俱到。空闲时,他会拿出自备的理发工具,为老人们修剪头发,“这手艺是在部队学的,没想到现在用上了。”他帮老人清洗、晾晒衣服,会蹲下身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系鞋带——这些细节,让不少老人感慨:“比亲儿子还细心”。

退伍军人的身份,赋予了他纪律性更强的照护风格:他会严格遵循护理规范,从不敢有半分松懈;而军人带来的责任感,让他对老人多了一份“战友”般的牵挂。夜里巡查时,他会默默替踢被子的老人盖好被角;清晨交接班前,总要先逐一确认每位老人的体温和用药记录。

“部队生涯教会我,任务必须完成。现在照顾老人,就是我最重要的任务。”这是赵荣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们,守护与被守护

病房里的“军人默契”:跨越年代的新情谊

王树栋与赵荣的情谊,始于一份独属于军人的默契。给王树栋整理床铺时,赵荣习惯性地将被子叠成“豆腐块”,原本安静躺着的王树栋突然眼睛一亮,“你也是当过兵的?”这句话,成了两人情谊的开端。

从那以后,赵荣成了王树栋的“专属照护者”。他知道王树栋腿伤刚愈,每次扶老人走路时都会放慢脚步,一手托着老人的胳膊,一手护着腰,动作平缓稳当。知道老人有脑震荡后遗症、需按时服药,他就把药盒按早中晚顺序排好,还特意贴上手写的大字标签,方便老人辨认。空闲时,赵荣会给王树栋剪头发,手法轻柔,“王爷爷头发软,推子推得慢一点,不然头发会翘起来”——这些细节,都藏着他对老军人的特殊敬意。

王树栋也格外认可赵荣。每天早上,他会静静地看着赵荣叠被子、整理床头柜。“这孩子做事认真,有军人的样子。”赵荣每天为王树栋洗澡洗脚,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常被老人夸奖。

两人的交流总离不开“军人”这个话题。王树栋爱讲过去的战斗经历,“那时候我们没有重武器,靠的就是不怕死的劲儿,近战一冲,敌人就退了。”赵荣则聊如今的部队在和平时期的故事和建设成就。两人就像久别重逢的战友,在细碎的聊天里,读懂了彼此心中的“军人底色”,成了一对“忘年交”。

在病房护士眼中,这两位老军人的相处格外动人,“这位护工照顾王爷爷,比家人还细心。他们不像护工和患者的关系,更像一对互相惦记的老战友。”如今,王树栋的身体在精心照料下日渐好转,赵荣也偶尔会推着他在花园里散步。

一位是用青春保家卫国的老兵,一位是用余生守护战友的“护工”。“在部队,战友是过命的交情;而在医院,他就是我的战友。”王树栋常说。而赵荣也把照顾王树栋当成了最重要的任务,“王老为我们后代拼过命,现在我照顾他,就是接过了另一份守护的责任。”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