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实际的诊疗活动中,由于患者与医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也导致了大量麻醉事故的产生。因此,本文对常见麻醉药物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一些较为常见的麻醉知识,以方便帮助医生与患者在手术期间排除麻醉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常识一:麻醉与手术之间的关系
在麻醉药的初期使用中,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大多数麻醉都处于全麻状态。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麻醉也开始适应手术时情况,发展出了全麻、局部麻醉以及区域阻滞麻醉。如果患者手术的范围很小,就不必要使用风险较高的全身麻醉,这也使得安全性更高以及更加容易操作的局部麻醉开始成为小型手术的最佳选择。当然,如果患者本身是进行心脏手术或者是其他特殊手术类型,那么全麻的风险将会变成最优解。
常识二:麻醉药物可以混合使用
在大量临床手术中,主刀医生开始发现单一的麻醉药物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这也给手术带来了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部分患者还对某一麻醉药物有过敏情况,这也体现出了常见麻醉药物的应用劣势。针对于该情况,现代医学提出了平衡麻醉的概念来解决上述问题。平衡麻醉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麻醉药物来达到麻醉效果的定向控制,所以这种麻醉方式对大多数患者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当患者的生命体征较不稳定时,就可以使用混合麻醉来保证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还能够帮助其维持正常的生理特征,从而降低手术中的风险。
常识三:麻醉前病人也需要做好相关准备
在进行麻醉前,病人也需要做好相关准备,以免发生危险。比如病人需要在手术前6~12个小时内控制进食,以免麻醉药物导致胃内食物反流。当食物反流被吸入之肺部后,患者的呼吸系统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且肺炎的出现概率会增加。因此在麻醉期间的药物选择中,要尽量考虑药物的药动力学情况,以方便计算其在身体内的代谢情况。对一些必须要服用的药物,则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严格控制水服用的量。
常识四: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麻醉方式和麻醉医师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可供患者选择的麻醉方案有很多种。如果患者对麻醉方式有一定需求,则可以提前告知医师,并与其商讨麻醉方案。当然,患者也可以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指定麻醉医师,并为自身设计麻醉方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对麻醉药物的专业性往往不及专业麻醉医师,所以与麻醉医师的讨论更加倾向于需求的满足,而并非对麻醉方式以及麻醉医师专业度的质疑。
常识五:手术前要与麻醉医师做好相关的信息交接
多数情况下,尽管手术前麻醉方案的制定已经相对成熟,但大多数患者手术后还是会存在一系列的麻醉并发症,而这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麻醉医师在手术前会与患者提前做好信息交接,而患者也需要及时向麻醉科医生反映自身的疾病史,比如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等疾病都是麻醉方案制定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部分患者会对部分麻醉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所以也需要患者积极向麻醉医师提供相关的过敏信息。不过多数情况下,患者使用麻醉药物的场景和概率都相对较小,所以需要麻醉医师主动进行过敏测试来判断患者对过敏药物的适应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日常病症也会影响到麻醉的效果,比如当患者出现感冒时,麻醉药物的效果就会迅速下降。因为病毒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感冒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并会极大提高术后继发性感染的概率,这一点在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患者身上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因此,即便是小型病症,也需要详细向麻醉医师说明,以免关键评判因素的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