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长期被视为治疗难点,首都医科大学权威期刊《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发表一项重要临床研究——首都国医名师王彦恒学术继承人、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会诊中心特聘专家康玉春,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基于中医“健脾补肾”理论的特色中药疗法,可显著改善阴性症状,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有效新选择。
精神分裂症被称为“精神癌症”,其阴性症状(如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社交退缩)因起病隐匿、持续时间长,且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社交等社会功能,被医学界视为治疗“硬骨头”。“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虽能控制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但对阴性症状改善有限,患者常因‘治不好、活不好’陷入绝望。”康玉春表示。
康玉春团队跳出传统治疗框架,回归中医经典《内经》“五神藏”理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重新辨证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核心与“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思维贫乏对应“脾藏意”失常,情感淡漠关联“肾藏志”失调,意志缺乏则源于“脾肾不足”导致的精神失养。基于此,康玉春提出“健脾补肾佐清肝凉血”的创新治法。
为验证疗效,康玉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开展临床研究: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抗精神病药+自拟“健脾补肾合剂”)与对照组(30例,常规药+安慰剂)。“健脾补肾合剂”以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生地、菟丝子补肾益精,佐丹皮清肝凉血,精准针对“脾肾不足、气血失和”的病机。
结果显示:治疗组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刻板思维、情感交流、社交退缩等核心维度,中医药增效作用明确。多名患者治疗后主动与人互动,重燃回归社会的信心。
“这是《内经》理论在现代精神科的首次系统转化,更验证了中医辨证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康玉春表示,中医药历经千年实践,其在精神分裂症防治中的潜力远未释放。未来团队将深化机制研究,开展更大规模临床验证,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个性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