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体系守护人群健康,医院公卫科则是这张网在医院场景中的关键节点。它通过系统性布局与科学干预,在医院日常运营和疾病防控里,构建起抵御疾病侵袭的坚固防线,推动疾病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个体治疗”延伸至“群体健康管理”--尤其对于县级医院而言,这份责任更贴近乡镇、村社群众,是链接城市与乡村防控的重要枢纽。
1.从“院内监测”到“风险预警”:搭建动态感知前哨
医院公卫科构建的覆盖院内各科室的疾病监测网络,是医院防控疾病的“神经末梢”。它借助门诊、住院、检验、影像等科室,实时收集疾病信息。过去主要靠医生主动上报疑似传染病病例,如今已升级为智能监测体系。
电子病历系统让公卫科工作人员能快速检索分析患者症状、诊断等信息。若某一科室短时间内出现多例症状相似患者,系统会自动预警。检验科的病原体检测数据也是重要监测内容,若某种病原体阳性率突然上升,公卫科会立即联合临床科室开展溯源调查,同步启动跨科室会商机制,确保风险判断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2.从“科学研判”到“院内防控”:打通知识转化路径
发现疾病风险后,医院公卫科需将科学认知转化为可行的院内防控措施,这要跨越“证据生成”与“防控落地”的鸿沟,综合考虑科学有效性、医院运营实际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程度。
流行病学研究可能揭示疾病在医院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接触传播等。公卫科会根据研究成果,结合医院建筑布局和人员流动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对于空气传播疾病,会优化通风系统,增加空气净化设备使用;对于接触传播疾病,会加强医院环境清洁消毒(特别是门诊诊室、病房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规范医护人员手卫生操作。
应对传染病疫情时,公卫科要协调医院各部门确保防控措施有效实施。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公卫科与门诊、急诊、住院部等密切合作,设置预检分诊点,对进入医院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询问;合理规划发热门诊布局,保障患者就诊安全有序;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包括村医到院进修时的同步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3.从“患者教育”到“健康促进”:营造院内健康文化
医院是疾病治疗场所,也是健康教育和促进的重要阵地。医院公卫科通过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营造院内健康文化氛围。
在门诊和住院部,公卫科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新疾病防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内容。建立“临床+公卫”协同指导模式,由临床聚焦健康疾病相关知识讲解,公卫聚焦健康行为的干预,组织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指导,根据病情和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饮食、运动、用药建议。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医护人员会讲解饮食控制重要性,指导合理搭配膳食,制定运动计划,教会正确使用血糖仪自我监测。
公卫科还利用医院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健康科普文章和视频,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举办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吸引患者和社区居民参与,提高他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和认知水平。
4.从“院内协作”到“医社联动”:打破防控边界
在医院内部,公卫科与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后勤保障部门紧密合作。临床科室反馈患者疾病信息,为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医技科室为病原检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保障;后勤保障部门落实医院环境清洁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工作,确保防控措施顺利实施。
在医院外部,公卫科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患者随访等工作,实现人群健康全程管理。对于在医院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公卫科将信息反馈给基层医疗机构,由其定期随访和指导,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健康水平。与疾控中心合作,参与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等工作,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时,公卫科按疾控中心要求及时上报信息,配合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样本采集等工作。
5.小结
医院公卫科在疾病防控中作用关键。它搭建动态感知前哨、打通知识转化路径、营造健康文化、打破防控边界,编织起严密防控网络。这张网络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如完善监测预警规范)、能力建设(加强公卫人员对常见病、地方病的识别和处置技能)、资源整合持续改善,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疾病威胁,为县域内人群健康构筑坚实防线。